孟子的文学思想(5)

时间:2025-07-11

“王天下”,必须做到“与民同乐”。什么是“与民同乐”呢?在他看来就是要“乐民之乐”,他解释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是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然而,透过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表述,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国王与百姓具有同样的欣赏“乐”的能力和权利,而统治者的“与民同乐”就是与老百姓共同欣赏“乐”,这亦是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的思想内涵。 关于这一点,孟子在《梁惠王下》中阐述得更加清楚,他说: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 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 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 百姓同乐,则王矣。

从一般的角度看,这两段文字似乎很难理解,同样是“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为什么前一段说老百姓“举疾首蹙而相告”,后一段则是“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赵歧注云:“百姓欲令王康强而鼓乐也,今无赋敛于民而有惠益,故欣欣然而喜也。”(《孟子注疏》)。这似有想象之嫌。其实,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让百姓能够欣赏、接受国王的鼓乐之好与田猎之美。要做到这一点,统治者必须“乐民之乐”,国家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生活富裕,心情舒畅,自然“民亦乐其乐”。由此可见,“同乐”的审美感知必须以统治者让百姓丰衣足食,心情愉快为前提,也就是统治者治理好国家为前提。

“同乐”的审美理念反映了孟子对审美共通性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孟子提出的“同美”理念。孟子认为人的审美感知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在孟子看来,人的审美感知是相通的,易牙能感觉到的美味,我亦能感觉到;师旷能欣赏的音乐,我亦能欣赏;至于美男子子都,那更是谁见他都会认为他是很美的。不仅如此,就是心灵也是相通的,“理义”亦可以引起人们心灵的愉悦。这样,孟子就不仅从生理感知上来分析审美感知的共通性,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理义”对每个人的精神愉悦作用都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引申,文学审美也是有共通性的,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都会被其中的人物命运、情节结构所感动,产生精神愉悦。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凡是读过《哈姆雷特》的人,都会被其极强烈的悲剧色彩所打动。审美的共通性,可以使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部作品时产生相类似的审美感受。 由此看来,孟子提出的“同美”思想与文学审美普遍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文学审美普遍性的具体阐述,这在两千多年以前是难能可贵的。

孟子的“同乐”、“同美”的审美宗旨具有明显的人性论特点,孟子把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感知看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赵歧注云:“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臭,香也。《易》曰:‘其臭如兰。’四体谓之四肢,四肢解倦,则思安佚不劳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孟子注疏》)。在孟子看来,人天生就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喜爱美的东西,这是人的本性所在,这是人与自然的相通,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的要义。 孟子的人性论美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无论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还是“知言养气”、“同乐”“同美”,都要求把批评对象置于客观的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孟子的文学思想(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