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文学思想(4)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大致可以划分为物质之气和精神之气两个方面。孟子之所谓“气”具有融合物质之气和精神之气的特点,他将“塞于天地之间”的物质之气“配义与道”,使其成为具有了道德内涵的“浩然之气”,而将“至大至刚”之气“配义与道”,则体现了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过程与方法,其思想修养,于此可见一斑。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知言”和“养气”与文学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关于“知言”,孟子虽然是针对人性辨别而言,通过言辞考查人的思想性格,但引申来说,人的思想性格也可以通过言辞来表现,言辞对于表现人的思想性格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而,进行语词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内涵,更可以把握作家的思想性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作为文学的思维工具,更作为文学的载体而存在,文学离开了语言就无法生成和传播,更谈不上鉴赏和批评。语言对于文学,犹如人的形体对于生命一样重要,因此,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批评,都十分重视对语言的分析与研究,通过语言分析来探寻文学本质与规律。孟子于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提出“知言”的文学批评主张,通过语言分析来把握人的思想性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养气”亦如此,孟子主张文学批评家要“善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之气,是“配义与道”之气。所谓“至大至刚”,是指“气”的无限性、宏观性,可以观照世间所有的人和事,可以宏观把握文学批评的方方面面;所谓“配义与道”,是指“气”的思想性、规范性,批评的进行要以“义与道”为规范。在孟子看来,批评家拥有了“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思想素质(气),就能准确把握作家作品的语义内涵,正确评析作家作品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促进文学批评的蓬勃发展。刘勰曾说:“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文心雕龙·风骨》)“风骨”与“气”有着内在的联系,故而“养气”必然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风骨”所在。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对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的批评家便是宜接将 其运用于文学批评和创作的,他们有云: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王《典论·论文》)
气往砾古,辞来切今。(《文心雕龙·辨骚》)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神居胸亿,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文心雕龙·神思)))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韩愈《与李翔书》)
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他们所说的气各有所指,有的指作家的风格、气质、才气,有的则指作品的气势、文 气、语气等等。但虽然所说具体对象有差异,却都是气与言并举的,即指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气”与“言”二者是不可 分割的,作家的思想面貌一定会通过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人们正是通过作品的形式 来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的。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深远,需要很好研究。
四、“同乐”、“同美”说
在文学审美方面,孟子奉行的是“同乐”、“同美”的宗旨。所谓“同乐”,孟子主要强调的是“与民同乐”,即统治者要与老百姓同乐。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能够
下一篇:医院管理中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