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 Frank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 Frank的日志 - 网易博客网易 新闻
微博
邮箱
闪电邮
相册
有道
手机邮
印像派
梦幻人生
更多 博客 博客首页
博客话题
热点专题
博客油菜地
找朋友
博客圈子
博客风格
手机博客
短信写博
邮件写博
博客复制 摄影 主题展区
每日专题
摄影人物志
摄影师专访
摄影点评 随便看看 注册 登录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楼德教研本站所发布的个人教学论文、各科试题等,未经本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发。
导航
首页 日志 相册 音乐 收藏 博友 关于我 日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楼德镇学案教案 2010-03-04 03:11:21 阅读10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5、《诗词曲五首》学案 第一课时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流程:
一、积累运用: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朝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自主探究: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赤壁》
1.朗读《赤壁》,注意节奏和情感。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
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过零丁洋》
1.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过零丁洋》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2.《过零丁洋》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达标测试: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课后小记 :
25、《诗词曲五首》学案 第二课时
主备 魏丰岭 审核 孙庆刚
教师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词和曲的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超前检测:
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
二、自主探究:
(一)《水调歌头》
1.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读序言,思考: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
3.自己品读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
(2)阅读品析词的上片,思考上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文学常识:
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朗读。
(3)自主探究
…… 此处隐藏:97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长输管线和市政管道规范不同之处
下一篇: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