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展战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
要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管委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09-03-20
编制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2006年3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 6
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 6
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6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
位得到提升 7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7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7
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8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8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8
二、面临形势与问题10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0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思路11
第二节战略目标11
一、总体目标11
二、具体目标12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13
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3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14
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14
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15
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 15
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6
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16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17
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17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 17
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18
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8
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18
2、保障生产要素供给19
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20
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20
5、加速发展信息化21
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22
一、创新发展战略22
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22
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22
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23
二、产业融合战略24
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24
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24
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5
三、区域发展战略25
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25
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 25
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26
第四节贯彻四项统筹: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26
一、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
展26
1、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 26
2、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27
3、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8
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28
1、优先发展职业教育29
2、大力繁荣文化体育29
3、继续加强医疗卫生30
三、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30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0
2、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31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31
四、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31
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打造北京东部发展新区31
2、配合推进新城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动力 32
3、明确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 32
第四部分保障规划实施33
一、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33
二、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 34
三、健全规划管理机制34
四、规划调整与衔接34
序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成为北京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关键规划,是开发区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新区功能的蓝图规划,是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的指导性规划,也是开发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
2001-2005年,是开发区建区后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重大项目、跨国公司、高新技术项目的竞相入区,扩区开发全面展开,开发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聚集了一批符合首都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品项目,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工委、管委会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全面完成了开发区“十五”计划,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9亿元,到2005年的250亿元,增长了7.6倍,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84亿元,到2005年的1102亿元,增长了12倍;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98亿元,到2005年的1267亿元,增长了11.9倍;出口由2000年的1.38亿美元,到2005年的54.83亿美元,增长了38.7倍;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0.8亿元,到2005年的51.7亿元,增长了3.8倍,
其中税收收入由2000年的9.8亿元,到2005年的47.07亿元,增长了3.8倍,为北京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
随着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医药、装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十五”期间,聚集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企业,如诺基亚、中芯国际、京东方、奔驰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36%,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4%,起到了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作用,提升了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截止到2005年,已基本完成核心区15平方公里以及南部新区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成各种道路100公里,桥梁4座,各种市政管线820公里。
“十五”期间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修建了博大路DN1200输水干管,使市区市政管网向开发区输水能力达到13万立方米/日。新建220kV荣华变电站一座,110kV景园街、京东方变电站两座,并对110kV亦庄变电站进行了增容,总供电能力达到了356MVA(不含用户站)。优化了能源结构,建设完成了第二条天然气干线,为2号、5号供热厂及河西区供应天然气。完成2号供
热厂、5号供热厂,建设了协鑫热电冷联产项目,总供热能力达到700 t/h,供热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
“十五”期间开发区加大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河湖治理方面,对凉水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凉水河开发区段的综合治理,建设了国际企业文化东园及西园,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20公顷。
建设完成了经开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使污水处理能力达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为100%。建设了小型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转运能力8.7吨/小时,建设独立公共厕所3座。此外,建设消防站一座,为核心区防火安全提供了保障。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扩大了筹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取得初步成效。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设施逐步加强,信息化及通信设施不断完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城市通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上能与国际接轨。
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建设。区工委、管委会始终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依托区位优势、挖掘潜力,按照现代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市委定位开发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实施大项目拉动,为发展提供动力。区工委、管委会稳妥有序地实施重点大项目拉动战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以建立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模式招商引资,引导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形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投资领域,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开发区建设,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区工委、管委会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在发展空间上着眼于以城带乡,在劳动就业上立足优化新城产业结构,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向开发区周边地区延伸,推进了周边农村城市化进程。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央明确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北京市的经济
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为实现首都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全球制造业加速转移,外商投资依然活跃。国内产业正在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环节进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虽然北京的土地、水、电等生产成本较高,但北京同时也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充足的金融实力和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要素。正确认识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劣势,优先发展位于高端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环渤海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开发区是北京的东南门户,位于“京津塘产业发展带”和北京“东部发展带”节点上。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国家实施的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特别是首都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将推动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间的产业、技术与人才和服务之间的一体化合作。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将会给环渤海湾区域带来重大机遇。发挥北京优势,争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高端,是开发区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3、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竞争激烈
通过比较天津、广州、苏州等国家级开发区,在初始区域竞争力方面,北京开发区的初始竞争力远高于其他开发区,这说明在发展基础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在人力资源、科技进步还是劳动者素质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在现实区域竞争力方面,北京开发区对滨海新区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在研发机构和技术转化方面有比较优势。但在经济总量、吸引外资规模和开放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十一五”期间不仅要注重经济环境和产业集群的培养,还要处理好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在利用各自优势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原则,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亦庄新城的建设和首都创新发展战略举措
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全面实施,亦庄新城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会启动实施。
亦庄新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产业质量,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实施亦庄新城的规划,合理调配区域的各种资源,必将为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必将为亦庄新城的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1、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开发区人口增长、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土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水、电、气等资源主要依靠北京市统一调配。开发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亦庄新
城的建设,对全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加强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
2、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体系仍欠发达,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以及相关服务环境还需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对开发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3、统筹周边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开发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4、构建和谐开发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特别是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社会公共安全和城市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按照国务院对国家级开发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总规修编和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开发区建成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
发展原则:
——发展创新模式,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抢占产业高端,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新城转变。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目标、实现二种提升、实施三大战略、贯彻四项统筹。
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
实施三大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产业融合战略;区域发展战略。
贯彻四项统筹: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
第二节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以“三业、三园、三带、三中心”建设为重点,明确制造和服务两大功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展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各重点产业、产业价值链环节在不同产业空间形成集聚。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使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体现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提升。统筹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区域,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建成北京市新的增长极。
图1:亦庄新城功能结构规划示意图
到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经济规模在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6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百分比比“十五”末翻一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