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时间:2025-04-06
时间:2025-04-06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
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
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
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
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 过度樵采
② 过度放牧
② 过度开垦
③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原始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自然条件严酷、地广人稀,或因难以通行、开发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促进大气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生物基因宝库:维持生物多样性(雨林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淋溶作用+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植被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
亚马孙开发计划
1970年,巴西政府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 …… 此处隐藏:194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多米诺效应定量风险分析
下一篇:论文定稿修改付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