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南沙电站施工导流方案优化
时间:2025-02-21
时间:2025-02-21
红河南沙电站施工导流方案优化
工程技术与管理NO 22 2006 25
红河南沙电站施工导流方案优化
苏启凤(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增城511340)
摘要:南沙水电站在一枯导流渡汛施工过程中,因导流隧洞地质条件变化使隧洞通水时间延迟了一个半月。为了顺利完成一
枯目标,经过优化施工方案,导流洞施工的同时在围堰预进占戗堤内开挖一过流明渠,实现导流N,施:r-N时完成左岸龙口段合龙及地下砼防渗墙施工,把滞后的工期赶上来,顺利完成导截流目标。
关键词:优化施工方案导流洞过流明渠红河南沙电站
1工程概况
2原设计导流方案南沙水电站位于红河(元江)干流的中下游,红河哈尼2.1导流标准
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县和建水县境内,坝址距下游元阳县根据原施工进度的要求,截流时段选择在12月上旬城约2km。
进行,截流时标准为12上旬,5年~遇旬平均流量本工程是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下常蓄水Q=265m3/s。位为267.Om,校核洪水位272.90m,总库容2.65亿m3,属2.2导流方式
日调节水库,最大坝高85m,坝顶长度232.12m,坝后式水采用一次性截断主河床,利用导流隧洞分流。分流建电站装机容量150MW,多年发电量7.023亿KW H。工筑物为9.Om×13.0m城门型导流隧洞,进口底板高程程由溢流坝段、非溢流坝段、坝后引水式河岸地面厂房和为V216.5m,分流条件相对差,河床与导流洞进口高差1.5m。5年一遇旬流量为Q=265m3/s时,截流最大落差约(1)地质条件。本工程坝址为U形河谷,河床高程左岸6米(全部流量由隧洞泄流)。2.3导流施工顺序
转南,右岸为凸岸,汛期洪峰量大,混凝土重力坝基础开挖(1)预进占:导流洞施工的同时,利用开挖石料在上下深度约30m。
游围堰位置预先填筑,从右岸向左岸进占,预进占戗堤高本工程上游围堰处主河床位于河床左侧,宽约100m,程为V224.18m。上下游的预进占戗堤已于11月份完成,预留龙口宽度约50m。并做好裹头护好,12月上旬完成。
(2)预进占段砼防渗墙施工:采用液压抓斗和冲击钻机(中部24.2m一31.0m)而且弱风化带厚度大,河床沙卵石配合施工,采取“两钻一抓”的成槽工艺施工成槽。在成槽后,需对槽底进行清槽,以提高地下连续墙的承载力和抗
(2)水文气象。红河流域的径流由降雨形成,其时空变渗能力,提高墙体质量。对槽孔进行清孔换浆,经检验合
格后进行砼浇筑,形成连续防渗墙。
(3)导流洞进出口围堰拆除、隧洞通水:隧洞具备通水月的径流资料,蛮耗站具有1956年5月~2003年12月的条件后,进出口围堰可以直接用挖掘机挖除,渣由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准备主河床截流工作。
该区年平均降雨量700mm~200mm,降水一般集中在(4)龙口段合龙截流:合龙从右进占,进行截流合龙。上下游交替进占,上游戗堤为主戗堤,下游戗堤辅助分担水头落差。
(5)合龙段砼防渗墙施工:龙口段上下游共约100m长,包括基础清理,回填粘土、导墙施工及砼防渗墙施工,正常表1
南沙水电站分期设计洪水流量表
施工工期为1个月,计划于2006年上旬完成。
各级频率P(%)流量(一/s)
分期
51020502.3个月(2月~4月)48737l2721653.4个月(1月~4月)518414317206口蝴
4.5个月(1月~5月)12109467083665.6个J{(12月~年5月)149012008964406.7个月(12月~年6月)
2370
1770
1310
843
导流洞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变化,造成隧洞开挖进度滞后约一个半月,无法按原计划12月份中旬达到表2南沙水电站坝址天然水位~流量表
具备通水的条件。加上截流后224.18m高程以下的砼防
水位(m)215215.5216216.5217217.5218218.5
渗墙施工(上下游龙口段)也需要约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对流量(m3,s)
11.0
20.037.065.O128.0221.0314.0447.0
当年的枯水期的总体施工计划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将
万
方数据放空(兼冲沙)底孔组成。
约215m,右岸约220m,河床宽约150m,河床坝址处由北河床高程在215m~216m左右;右岸50m左右为滩地,高程由219m渐变至216m,河床沙卵石厚度6.5m~31.0m,较厚,是截流施工和围堰防渗设计的难点。
化特征与降雨时空变化基本一致,径流计算的主要代表站为元江站和蛮耗站,元江站具有1953年6月~2003年12径流资料。
5月~10月,占全年的降雨量的85%左右,其中7、8月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40%~50%,降雨年际变化小,地区分布一般 …… 此处隐藏:258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
下一篇:《变一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