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如何在自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桐城市孔城镇向前小学 胡伶俐
小学自然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开好这门课还有利于落实“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但是,由于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如何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教学这门课研究不够,而未能发挥教学这门课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在农村如何开设自然课的教学研究与实验。要搞好自然实验教学,除了充分发挥现有实验仪器作用外,还应动员师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创设观察、实验条件,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观察和实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一、要明确整体目标。
坚持《大纲》和教材的整体观点,自然教学必须要有整体教学目标,既要加强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的教学,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养成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熏陶,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上述总目标具体到一堂课时,可能难以面面俱到,那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其地位作用,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当地的教学条件等,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及具体的自然活动课中。
二、实验的基本作法
(一)因地置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到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代替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自制教具、学具实验仪器配套
新编自然教材,对原始自然教材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作了教大改进,观察、实验有原来的87个增加到103个,按原大纲装备的仪器,就与教材不配套。如第七册第六课《风》,要讲清风的形成,就必须用空气的对流箱在装备仪器中是没有的。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找来三合板、塑料薄膜等材料,做了个空气对流箱,试用一下,效果很好。在这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利用硬纸盒,做
成空气对流箱,用可乐瓶、酸奶瓶等材料做成空气对流瓶,成功地显示了“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原理,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细心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像这类教、学具,我还做过:简易测力计,动、植物标本,昆虫标本,岩石标本,指南针,太阳能热水器等,解决了装备仪器与新教材配套的问题。
(三)巧选代用品,补充实验装备不足
自然课有些实验,如三年级的《溶解》,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时完成盐、高锰酸钾、沙、小苏打、纯碱、白糖、碎石子、石膏、面粉等九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每组需要九个烧杯,这是现有实验装备所无法解决的,特别是对于成班率上升的城镇学校更是困难,如果做一种物质的溶解实验后换一次水,那么实验室内将会是倒水、装水的学生来往穿梭,乱成一片,实验根本无法进行。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布置学生每人带两个广口不玻璃罐头瓶或玻璃茶杯,各装半瓶水,这就解决了分组实验仪器的不足,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此外,我还灵活地选用矿烛代替酒精灯,橡皮筋代替弹簧,竹筷代替搅拌用的玻璃杯,打气筒代替注射器等,使分组实验按教材要求开齐开足,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走进大自然,扩展实验活动课堂
自然课有些实验,特别是生物科类的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对比才能得到,如:“种子的萌芽;蚕的变态;蝌蚪长成青蛙的实验等。为了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就很有必要开
展课外自然知识研究活动,除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自然小组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外,在教室内设立自然角,校园内开创生物园、小饲养园等,使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课余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如春季学习第六册《两栖动物》。为了让学生观察记录蝌蚪发育过程,我在班上设立蝌蚪饲养角,用透明的玻璃鱼缸饲养蝌蚪,摆放在窗台上,引导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定期观察记录,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了蝌蚪长成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于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之类的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
最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教学研究要见成效,必须有正确的决策,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的实验工作之所以 取得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与实验的教研人员和教师积极配合,经常交流,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认识,使实验步步落实。总之,自然教学在《大纲》的指导下要明确整体目标,结合各课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激发学生对自然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们坚持了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提高了农村自然教学的水平。
上一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下一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