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大学选修课
摘要: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分析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大学生 现状 措施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它受到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的关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人际交往的内涵表征在不断的变化,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换,这种交换包括认知上的信息交换,情感上的相互体验(如同情、共鸣)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如人们用口头语言和手势动作、面目表情、声调姿势等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直接的、实际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等(梁忠义、车文博,1988);
(2)是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郑日昌,1994);
(3)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杨永欣,1999);
(4)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运用语言、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罗增强,2000);
(5)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温海芳,2002);
(6)人际交往也叫人际沟通,它是指人们为了表达情感、解除内心紧张、获得对方同情和理解,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章月萍,2003);
总结一下学者们对人际交往的界定,发现人际交往有三个要素:
1、具有交互性,人际交往是一个交流过程,比如接触、交换、沟通、相互影响等词的运用。
2、交流的内容是信息、思想、情感。
3、人际交往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产生了影响。
虽然,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关系密切,但依然有差别。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小相容性大,则人际关系融洽,反之,则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际关系恶化。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人际交往侧重于人际联系的过程、方式,人际关系则侧重于交往中人际联系的状态与结果。二者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的变化又会导致结构的变化。由此观之,人际关系决定了人们如何去交往,但不同的交往方式又会改变人际关系的状况。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解需要,并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心理沟通的能力。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活动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行为、情感的沟通。一个不善于交际,没有正常人际交往的人,就会在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和集体分离开来。这就必然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把握人际交往的
大学选修课
特点、功能和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熟悉人际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才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
1、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不仅包括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平等意识强。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增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待,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
2、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
3、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4、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自身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宣泄不良情绪,满足各种心理需要,从而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学习生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开启心智的有效手段。人际交往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大量的间接信息,有助于弥补难以靠自己亲身体验获得直接信息的不足,从而扩大了自身的知识领域,开阔了精神视野。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在进一步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参照来修正自己,有利于形成争取的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技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招聘的人才既要懂技术、又要会营销。因为公司要发展,就要面向市场,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关键。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会面临着不断与人交往、与人协作的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个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一个终身的可怜的孤独者,一个没有友谊的社会将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我们都需要接交知心朋友,有了知心朋友,可以交流思想,寄托情感,互吐衷肠,互做心理扶持,度过心理危机。这充分说明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大学选修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从生理规律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热情、自信、充满着对未来生活好奇的年龄阶段,进入大学后,他们摆脱了中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步入环境相对宽松、轻松的大学校园,那种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参与和成功的“合群天性”显现出来。大学生们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友情,希望在同龄人的群体活动中拥有家的温暖、体味团队精神、分享合作的快乐,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他们渴望亲情,或许是空间距离的遥远更拉进了心理距离,他们渴望师生之情,不满足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业传授与接受”的刻板的师生关系,企望课堂之外师生有更广泛的话题交流,有更平实、更融洽、更亲切的师生情谊。他们渴望广泛的社会交往,渴望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同时他们渴望着浪漫的爱情,渴望与有魅力的异性交往。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为上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
1、 小范围活动。
许多同学都是以寝室为单位活动的,尤其是女生,小范围外没有足够的交往和交流,男女交流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有时候会出现个体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偏离。文化是人类与社会不断相互作用而积淀的结晶,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在信息社会时期的社会变迁、阶层流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大学生新新人类文化,他们缺乏人们所期望的勤俭、纯真和理性,只有自以为是的“后现代主义文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这样的大学生很难建立可信度,很难构建共同价值观体系,难以获得认同感。
2、 自卑情绪妨碍交往。
一些同学因某些方面不足,比如家庭贫困等而感到自卑,难以与同学打成一片。久而久之,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被动,容易被孤立,最终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3、 与异性交往不当。
许多大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可是许多同学把握不当,分不清友情和爱情。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噪,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也很难相处融洽。
4、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追求高分和证书的获得,忽视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虽然实施新课改已经很长时间,可是我们还是过分地强调成绩的第一性,优秀的学习成是父母的唯一期望,因为它是获得一个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这样的意识观念至今还影响着相当数量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沉浸于书海,却寡言少语,缺乏甚至逃避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注重甚至不会自我修饰。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展示的只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一本本证书,反馈到的却是用人单位的叹惜声。抱有一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法,殊不知已经与生活脱节。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不是人与书的社会。
5、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上互联网。
网络的在大学生中的流行程度已不用在赘述,网络不仅仅是操作工具,而是某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社会化中。人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的人与人互动的基础上,社会学理论中的“镜中之我说”和“概化他人说”证实了这一点。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他的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式化了。互联网上交流具有较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当回到现实中时,他们都是发号施令者,都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可得到的回应仍是自我的“高高在上”,难于融入群体之中,阻碍了合作团队的建设个性张扬式
大学选修课
的人际关系冷漠。
6、 “人人为我”“以自我为中心”。
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中有的家境优越,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心理素质比较差,遇到一点小问题可能就误以为天快塌下来了;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这种“唯我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竭力追求各种时尚的大学生在刻意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金黄色的头发,嘴里溜出难以理解的话语,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没有共同话题等等,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鸡立鹤群”。
四、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方法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所以大学生要先完善自己。首先需要注意常与人交谈、在交谈中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缓解内心压力,其次需要在沟通时语言要表达清楚、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做到耐心、虚心,把握谈话技巧,不要中途打断别人,还要善于肯定对方。第三需要树立自信,谈吐自如,认识自己的不足,善于听从别人的忠告和帮助。第四需要热情真诚,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理解信任和心灵上的共鸣。才能是人际交往顺利,从而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最后,学会幽默,幽默使世界充满快乐和笑声,是男人的风度,女人的魅力,是美德和智慧的结晶,是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幽 默使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提高愉悦,增强他人的悦纳和满意度,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培养集体意识,淡化独生子女意识。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还是社会人,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培养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学校管理者所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树立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正确积极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1、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其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克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大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心理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自信、宽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成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人。
2、完善辅导员的工作。
辅导员不仅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大学生,还应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向正确地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3、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以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等为单位,开展多方面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社会所应采取的措施
1、社会舆论应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进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消除某些消极影响。
2、家庭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离父母外出求学,家庭对其还有很大影响。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在孩子
大学选修课
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3、社会公众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优良的公众行为表现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则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社会公众应为大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这些方法和技巧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与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遵守人际交往原则,懂得人际交往艺术,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指导教师:付斌
参考文献:
[1] 欧小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谦.现代沟通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 胡吉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 王国华,全桂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初探[J]. 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5] 赵国详,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 郝春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