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 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儒家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 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战国时期的孟子(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的荀子(1)仁义、王道学说 (2)民本思想: 民水君舟 (3)性恶论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仁的思想仁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性善论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道家1、老子(1)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2)主张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2、庄子 ——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面:赏与罚 三刀:势立威 术驭臣 法治众 人
定胜天、 顺应规律 、与时俱进、 严刑峻法
上一篇:三星广告案例分析
下一篇:农学专业基础知识材料教学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