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
(孔子司马迁孙膑韩信荆轲武则天曹操嵇康庄子)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战国)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
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明)朱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明、清)顾炎武: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现)钱穆: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二、素材运用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材料加工: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理解
材料加工: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选择
材料加工: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
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三、成品展示(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
至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二(孙膑)
一、孙膑简介
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一)人物事略
师从鬼谷子
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庞涓是其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
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摈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是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
逃魏奔齐
孙腔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并且是受人贱视的刑徒。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赛马显才
孙膑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将军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谈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为师。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原来就依附于魏国,当受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后,卫国屈服了。魏惠王为了夺回属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赵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战略。田忌依计而行,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泪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人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回归田园、著书立说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即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回到自己的老家,在这里写成了《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这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二)名家点评
(唐)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孙摈》) 毛泽东: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韦辛夷:化友为敌,欺人人欺,妒嫉是这场战争(马陵之战)极具戏剧化的内涵所在。
二、素材运用
话题1:磨难
材料加工: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炭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者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潜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研者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惟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曾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泽东感慨赞叹。(《攻魏救赵千古高手》节选)
话题2:理智与良知
材料加工:
鲁迅先生说: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而己集·小杂感》)暴力在夺取人的生命的同时,也取消了人的终极价值。在权力的平台上,人只是一个任人摆弄的物件。无论屠杀者寻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借口,都难以直面无辜的生命。比寒光闪闪的屠刀更无情的,是可怕的恶的循环。
孙膑虽然没有膑骨,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两块膑骨,像两颗种子,生出两柄复仇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歼敌两万,俘敌七万。围魏救赵,声震天下。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射死庞涓,歼敌三万,俘敌五万。减灶之计,千古流传。可是,他把庞涓射死了,膑骨之痛就没了?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白由,生命变成了复仇的工具。(《刺痛千年的麻木》节选)
话题3:转化
材料加工:
鞋的历史,己相当久远。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高跟鞋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这些发明怪鞋的人,发明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本来为掩盖缺陷的作品会转化为时髦的装束。(《鞋的由来》节选)
话题4:妒忌
材料加工:
寓言诗《鸟的评说》讲的是: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总之,众鸟都只会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是优点,也被认作了缺点。这则寓言诗想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应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
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捐,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三国时的周瑜,年少有为,前途无量,但气量狭小,不是虚心学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优点,而是心生嫉妒,发出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哀叹,最后忧愤而死。
庞涓、周瑜二人本来都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写作中样例教学法的运用》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
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我们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善于“变通”的孙膑》节选)
话题6:低头
材料加工:
“该低头时就低头!”为什么暴风雨过后碗口粗的大树会折断,但纤细的竹子却仍完好无损呢?因为风来则竹弯,风大则竹更弯,风有多大,竹有多弯。而风雨后,竹子仍旧那么直。是啊!竹子一弯风雨过,那人一低头不必要的麻烦不也就过了吗?孙膑一低头,成为一代军事家,否则他也只是黄泉路上一个孤魂野鬼罢了。
总之,做人要忠要义,但不要迂:要善要信,但不要任人欺:要有骨气,但不可太固执:要会变通,但不可太圆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空之外,你还可有一番作为!(《也说屈原》节选)
三、成品展示(2003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
从泪走到血
——孙膑访谈手记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部。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两千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
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
一、荒凉的枯泪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膑,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亲如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过相信,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缓点头):灾萌于不疑啊。
二、冰冷的铁血
记者:那么,孙膑先生,在后来的两次交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您如何下此狠心痛歼庞涓之军,尤其是马陵一役将他逼死?
孙膑(沉默):……
记者:是否……是因为感情上的疏远?
孙膑:也许是吧……我常想,自己在那两次大战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单纯的敌方谋士,还是一个怀着冰冷铁血的复仇者?
记者:复仇者?
孙膑:剜掉的膑骨是仇恨的种子。我与庞涓的情谊彻底断绝了,这让我的心在刹那间变冷。我用冰冷的目光看待与他的交锋,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讲……
记者:是感情上的疏远让您对与庞涓的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或者说,感情的疏远让您重新认识兵法,认识战争?
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又不知是哪朝哪代了……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四(韩信)
一、韩信简介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一)人物事略
胯下之辱
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
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
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间:"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断水塞流,大破联军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与齐楚联军对峙于潍水。韩信连夜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次日上午。当齐楚联军刚刚走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泻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韩信回兵追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尤且(齐楚联军主帅)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四面楚歌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该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人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项羽眼见大势己去,自剔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二)名家点评
(唐)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韩信庙》)
(宋)钱若水: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题韩信庙》)
(宋)张耒: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韩》信》) (明)袁祟焕: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韩淮阴侯庙》)
(清)周永年: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吊淮阴侯》)
(清)袁保恒: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同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过韩侯岭题壁》)
(清)包彬: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淮阴侯庙》)
二、素材运用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同一样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评价。在我的记忆里,"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似乎,"韩信"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韩信,当年能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后来还不是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唉和周勃还厉害!
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耻辱,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试想,如果韩信后来毫无"成就",只是一个浑浑匪熏过日子的小混子,那么,人们会不会转而评价说:"那是一个从年轻时就不知廉耻的东西。"但是,我们却把韩信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的行为夸奖成多么了不起的举动,是不是因为韩信后来有权得势了?生活中常常有"豆腐渣"变成"一朵花"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感情惹的祸。(《可耻的韩信》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
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木婴渡军"、"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2003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性格与命运
材料加工:
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
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节选)
话题4:人格
材料加工:
人常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将才之过,是忍辱负重,是大才不拘小过,我却怀疑其中有谬误之处。 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正值少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将来韩信成不成大事谁也不知道,如何便说他是大才不拘小过呢7所以,韩信受胯下之辱,与他后来的纵横沙场毫无关系。倒是后人通透了韩信的一生后,才牵强附会说韩信能忍辱以成大才。
韩信受胯下之辱实则是韩信厚颜无耻之举,缺乏气节之过。中国文化重视人格自尊,讲求骨气,"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早为国人所提倡。韩信丧失人格,正是体现于胯下之辱,即使是后来韩信成就了将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勋,仍然有很多的人骂他"无耻胯夫",何也?这难道不与他的人格丧失有关吗?
故我今日读史感叹:世人误传韩信受"胯下之辱"乃忍小谋大,误导久矣!
我不提倡世人学习韩信此举,是为倡导人格之贵重也。(《评论韩信》节选)
话题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材料加1: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金无足赤,玉有微暇","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日:"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刘又问:"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节选)
话题6:利益
材料加工:
韩信与钟离昧"素善",他为了改变自已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竟然拿了朋友的头去取悦刘邦,把朋友对他的信任出卖了,叫卖得一干二净。钟离昧的头却没有为他换来安宁,到了最后,还被当初最赏识他的萧何与吕后共同谋害了,连同他的九族,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原是韩信的保荐人,应该说和韩信关系不错,这时候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有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往今来,在利益面前,有为了大义不动心的吗?(《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节选)
话题7:用人之道
材料加工:
太史公用如椽大笔活现了淮阴侯韩信一生沉雄悲壮的历史。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能够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决定鹿死谁手者,非淮阴侯韩信莫属。然而正是这位赫赫大将军,曾几何时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险些为历史大潮淹没、吞噬。且不说“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遭受“胯下之辱,人多厌之”:即使事楚之际,归汉之初,依然未能运交华盖。名位低浅,碌碌无为乃至始而亡楚归汉,继之归而复亡。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淮阴侯韩信亡楚归汉,不正是一面历史明镜吗?他自己也照过镜子,被重用后也重用贤人、智者,哪怕被用者原是降将。广武君即是其人。韩信问计于他,说:“——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道明了用人的症结与真谛。所以,揭去亡、归二字头上的神秘面
纱,不难看到,无论亡者、归者均系于一个”用“字,不“用”则亡,“用”则归也。(《韩信亡楚归汉浅议》节选)
三、成品展示(2003河南高考优秀作文)
陷阱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吐阵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得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
"萧丞相!"是的,萧丞相是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人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
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地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
那晚,他会心地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地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末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三(荆轲)
一、荆轲简介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一) 人物事略
结识高渐离
荆轲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合。荆轲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遂与高渐离成为知己。
田光识才
荆轲到了燕后,与田光相识,田光知他并非一个平庸的人,非常欣赏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人。鞠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了荆卿。可是太子丹对田光并不信任,田光认为长者办事,应该不让人怀疑;一个人办事却让人怀疑,就算不上是有节操的侠义之人了,于是自杀。
相遇燕丹
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委托荆轲以大任,并且恳请荆轲不要谦让推辞,于是把荆卿尊为上卿,请他住上等宾馆。太子每天都上门问候,准备最丰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献上珍异物品,车骑之类,荆轲有感于太子丹的诚意,于是与之相谋。
谋计樊於期
樊於期本为秦将,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于接见荆轲,这样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见樊於期,用道理说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易水萧萧
太子以及知道荆轲要去刺杀秦王这件事的宾客,部一身素装来送别荆轲。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谋计于蒙嘉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被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智解危机
秦王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图穷匕见
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秦王拨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二)名家点评
(汉)太史公: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
(唐)贾岛:荆轲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易水怀古》)
(明)何景明: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易水行》) (清)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人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荆卿里》)
二、素材运用
话题1: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轲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
始说他能刺秦时,荆轲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轲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轲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话题2: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可见,在感情的推动下,使人在认识上可达到不惜牺牲的境界。(2003高考满分作文《感情与认知》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话题4:明智
材料加工: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
话题5:同情心
材料加工: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
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荆轲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
话题6:性格
材料加工: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轲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轲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轲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议成败》节选)
话题7:面对强权
材料加工: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轲:“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荆轲刺秦的真象》节选)
话题8:命运与时代
材料加工: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感受荆轲 —— 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三、成品展示(山东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
刺 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赢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
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赢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七(曹操)
一、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一)人物事略
疑杀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
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
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滥杀无辜
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曹操焚稿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生性多疑
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二)名家点评
(晋)陈寿: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梁)钟峡: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卷下)
(宋)苏轼: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魏武帝论》)曹操阴贼险艰,特鬼蜮之雄者耳。(《孔北海赞》)
(清)刘熙载: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艺概?诗概》)
章太炎: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魏武帝颂》)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昔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毛泽东: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郭沫若: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沈伯俊:文学形象曹操不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真实复制品,但他却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
二、素材运用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