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③必修7.1(新)《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PPT课件
发布时间:2024-11-07
发布时间:2024-11-07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 的,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的 总汇,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锻造出来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 价值准则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 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延续的 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 立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力量 的核心所在。
探究: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 “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 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文化
根
中华民族
魂
中华民族精神
于根植深深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历沧桑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 中华民族之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 神。”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是指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形成民族凝聚 力、国家向心力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今天,团结统一的精神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 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精 神动力.是指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 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是指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 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 是立国兴邦之本。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 不断进取的精神
1、团结统一整体意识 凝聚力 向心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多元” 是指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 “一体”是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多元”之所以能够纳为“一体”,而且数千年 而不衰,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 威力,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是实现和维护全民族统 一的永恒支柱。
渥巴锡八个月的残酷战斗, 艰难跋涉,加之饥寒交迫、 瘟疫流
行,牲畜死亡殆尽,人 口死亡大半,幸存者仅7万多 人。土尔扈特东归谱写了一 部震惊中外的惊天地、泣鬼 神的悲壮史诗。<<东归…>>
谭晶《生死不离》mv.flv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族人 民共同生活、劳动,共同维护祖国的大好河 山,团结统一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孔子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主张天 下“定于一”,荀子呼唤“四海之内若一家 ”,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实现统 一。这种追求国家统一、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的思想和趋势,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实现大 一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要求。
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1911年 的2132年中,全国统一时间占3/4强,大分 裂或南北朝对峙的时间是479年,不足1/4 ,各民族越来越走向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 发展的主流和总趋势。即使在三国、南北 朝、唐末五代和南宋辽金对峙阶段,中国 也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大一统的 文化意识始终在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方面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元明清三代连 续统一局面达600多年。
反台独
2、爱好和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 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 ” ____<<论语>> 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大篆”、“小篆”、“宋体”三种不同 字体来展现“和”字,既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又向世界 人民展示了中国人对和平、和谐的一贯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诸金文,有关“ 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 合诸候,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 对“和谐”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 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 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 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宫故宫的核心建筑三大殿的 名称,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中和殿: 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保和殿:心态和顺,安 适,喻人的身心和谐。
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国 家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 怀。 这种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 利益的独特态度,即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获得和维护只 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携手共进和不同民族、国家之 间和睦相处的基础上;
主张以道德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 自己的家园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感化其他民族、国家, 以达到“协和万邦”。这种态度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对 各兄弟民族持久的亲合力以及对其他民族、国家巨大的感 召力。
中华民族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处世哲学,认为“亲 仁善邻,国之宝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虽然中华民 族在秦统一后,长期领先于世界强国,但是在对外交往中, 始终致力于互通友好,很少远征他国。
爱好和平的表现热情好客、睦邻友好 崇尚交流、宽容友好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 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走和平发展道路;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