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站现浇混凝土开裂及质量缺陷分析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地下车站现浇混凝土开裂及质量缺陷分析
单项选择题(共10 题)
1、在现浇混凝土抗裂防水施工时,材料是基础,其中说法错误的是()。(B)
A,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容易增大混凝土收缩,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B,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快硬水泥收缩大
C,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
D,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B
2、在现浇混凝土抗裂防水施工时,施工是关键,其中说法错误的是()。(D)
•A,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B,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灌、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因
•C,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D,混凝土早期养护质量与混凝土开裂的关系不大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D
3、混凝土开裂的本质原因为混凝土结构自生拉应力σs()抗拉强度σt (C)
•A,<
•B,≤
•C,>
•D,≥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A
4、属于混凝土硬化后所产生裂缝的是()。(C)
•A,模板位移引起的裂缝
•B,塑性收缩、沉缩引起的裂缝
•C,荷载引起的裂缝
•D,早期受冻引起的裂缝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C
5、对于侧墙结构混凝土,其收缩变形主要发生于硬化阶段,()占主导,并叠加自收缩。(B) •A,塑性收缩
•B,温度收缩
•C,沉降收缩
•D,化学收缩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B
6、硬化后的底板混凝土,上表面受内约束,下表面受外约束,硬化后收缩变形主要由()
引起,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出现开裂。(B)
•A,温度收缩和自收缩
•B,塑性收缩和自收缩
•C,温度收缩和沉降收缩
•D,塑性收缩和模板位移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A
7、为改善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不宜采用的水泥关键指标是()。(D) •A,细度
•B,C3A含量
•C,碱含量
•D,抗折强度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D
8、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并应按照绝热温升低、抗裂性能良好的原则
通过优化确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原材料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
•B,侧墙、顶板掺加膨胀剂或纤维,降低收缩开裂风险
•C,满足施工工艺的条件下,选择较小的坍落度,较大的砂率
•D,侧墙、顶板宜单掺粉煤灰,不掺或少掺矿粉;底板、中板部位可双掺粉煤灰和矿粉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C
9、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低的浇筑温度,降低温升速率,关于影响浇筑
温度的因素,不正确的是()。(B)
•A,原材料的质量、含水量、温度
•B,混凝土拌合用水对浇筑温度几乎没有影响
•C,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的摩擦升温
•D,浇筑前新拌混凝土与环境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B
10、关于混凝土质量控制的目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生产混凝土应避免离析、富浆、离散等问题
•B,夏季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高于25℃
•C,在施工方案基础上,宜制定相应的控温、保温、保湿等技术措施•D,根据《预拌混凝土》GB/T14902,水泥、粉煤灰等粉料温度宜不高于60℃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B
多项选择题(共5 题)
1、混凝土自身拉应力的产生具有三个条件是()。(ABD)
•A,混凝土自身的变形
•B,变形受到约束作用
•C,变形方向与约束相向
•D,变形方向与约束相背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ABD
2、结构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限制条件下的背向变形”,根据产生机
理,包括()。(BC)
•A,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预应力值过大等
•B,毛细管张力引起的塑性收缩、自缩
•C,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
•D,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BC
3、混凝土裂缝控制手段主要包括()。(ABC)
•A,控制形变
•B,减小约束
•C,提高抗裂
•D,加快施工进度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ABC
4、关于结构混凝土接缝位置,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因施工缝、诱导缝等接缝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结构的裂缝,尤其是采用双柱式诱导缝,在橡胶止水带处的钢筋较密,不但止水带难以安装到位,而且混凝土振捣十分困难,容易出现空洞。
•B,在实际工程中,往往在诱导缝处会出现渗漏现象,而且处理十分困难。•C,虽然设置了施工缝、诱导缝,但在其他部位仍会出现裂缝。
•D,防水材料损坏,细部防水处理不到位,搭接不规范。
答题结果:
正确答案:ABCD
5、造成现代混凝土材料早期强度高的主要原因有()。(ABCD)
•A,水胶比降低
•B,水泥磨细
•C,混合材料活性提高
•D,浆骨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