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3)

发布时间:2021-06-06

考古论文

明的起源是否也是一个“挑战”与“应战”的过程呢?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在文明起源中,一个很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地理因素。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生的地域来看,恰如事先约好的一般,都有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它们都诞生在地理环境特别有利的温带和亚热带:足够的日照、热量、以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客观上给以小麦为主的古埃及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足够的热量以及每年春季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泛滥,为古巴比伦小麦的高产提供有利条件;充沛光照及印度河水满足小麦对水份的需要,为印度文明的起源优越条件;至于华夏文明,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气候适宜,有宽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分别成为稻作和粟作农业的中心,是东方的“两河流域”,尤其是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乃至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虽并不见得比周边地区高,但因处于中心位置,能博彩周围各区的文化成就并融合发展,因此成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9]。

那么,是否只要满足合适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中华文明便能够起源、发展,乃至源远流长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在跨度为2000年的时间内,尼罗河、黄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等区域都出现了高度的文明,但是,除中华古文明,世界各古文明经历了起源、发展、兴盛之后,又一步步地衰亡、解体,最后都逐渐消亡了。唯有华夏民族在“挑战”和“应战”中突破发展,酿就了特殊的人文环境而成为自然的主人。文明的生长,对外表现在对自然的文化征服和融合,对内则表现为精神的升华和自身功能的完善[10]。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就是一个“挑战—应战”过程。中华古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黄河随着季节变化也会出现干旱与半干旱,或者水灾。在这些时候,人民只有利用灌溉,必要时利用治水的办法来克服供水的不足与不调,农业生产才能顺利且有效地维持下去。这样的工程需要大规模的协作,而这样的协作反过来要求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遍及全国或者至少遍及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问题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这就导致了东方的专制主义,并一步步地引起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与野兽的抗争,与恶劣天气的抗争,在环境的压力下远古人类住进了山洞,于是才有了北京山顶洞人,才有了房屋,才有了城邦乃至国家乃至中华文明。同样,正是由于环境的不断“挑战”,才有大禹治水,才有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才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关于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张光直先生在他的遗作《论〈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中国考古学上所表现的文明动力是政治与财富的结合。”[11]仔细思考张光直先生所提出来的“‘政治与财富’相结合”的观点,可以发现其实这还是可以归结为“挑战与应战”的。自从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一直是通过国家来控制社会机构的。[12]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后,历史进入夏朝,中国也开始步入了奴隶社会。在如此的君主专制下,财富集中于奴隶主手中,政权更是仅仅存在于少数人的手心。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卖命,在如此的“挑战”下“应战”,从而推动中华文明逐步的向前进步。同样地,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财富集中于封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