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两则毛泽东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 息。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什么叫消息?:
又称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 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 价值的事实。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 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 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 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 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 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 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六要素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 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 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 的 五个 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 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 泽 东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1949年4 月)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闻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 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 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 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 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要塞( sài ) 阻塞( sè ) 堵塞( sè) 塞子 (sāi )
荻港(
) dí 获得( huò )
溃退( kuì )纤维( xiān )
歼灭( jiān ) 阡陌(qiān )
锐不可当( dāng ): 不可抵挡。当真( dà ng )
不含: 不包括。业已: 已经。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课文朗读,整体把握内容
思考: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 万”是实数,还是虚
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 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 严密。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 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本文的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 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 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