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淡远的写作风格。
2.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2.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3.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积累归纳“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因为他在小处体现了父爱的伟大,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传唱至今,因为他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博大,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被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文章《项脊轩志》(板书),看作者是如何诠释亲情这一主题的。
《项脊轩志》教案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散文受欧阳修、司马光的影响很大,但有自己的特色。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的事情,随笔点染都富有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清朝姚鼐在《古文类纂》中,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将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为了纪念他曾在项
脊泾居住过的先祖而命名。“志”,记,名词;“轩”指小室。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浓挚,是归有光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
1、 引导:
项脊轩是作者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有他童年的欢乐,更有无尽的伤 痛。在这座小屋中,他看到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感到了人世的淡薄; 母亲在他儿时便过早的离他而去;更有祖母对他振兴家业的期待;自己 深爱的妻子又逝去,所有这些构成了作者难以磨灭的回忆,更是他将一 桩桩一件件述诸笔端的主要因素,那么作者是如何记述的呢?现在就让 我们一同走入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2、播放录音磁带,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渗漉(shân lù) 葺(qì ) 垣(yuán) 楯(shǔn) 爨(cuàn) 昶(chǎng) 妣(bǐ) 呱呱(gū g
ū)
笏(hù) 妪(yù) 扃牖(jiōng yǒu)
3、学生自读,并对照注释自己翻译,用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1~~4自然段) 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 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 感情。
《项脊轩志》教案
第二部分 (5、6自然段) 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 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四、具体研习第一自然段
1、 翻译并强调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此句为判断句。
“雨泽下注”: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往下,向下。
“又北向”: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不能得日”:得,本义、动词,照到。
“使不上漏”:上,方位名词用作状语,从上面。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室使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明月半墙”:明月,名词作动词,明月洒满半墙。
“人至不去”:去,离开。
2、 提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旧”呢?
明确:这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3、 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与修缮后。
4、 提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