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24-11-02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多年,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他很多当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产生,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教育问题等。其中教育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当今世界正处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国与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上。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教育来实现。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怎样改革教育、发展教育作为自己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来讨论和研究。而放眼中国当代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状看,所要求的学生的素质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形式不容乐观。而面对很少有中国人登上的诺贝尔领奖台,我们这些充满着报国热情的大学生不免有些失落和怅惘,也使接受了十几年中国式教育的我们不得不回头对中国教育进行反思。以下内容只是我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些个人的认识、思考和建议。

一、分析中国当代教育的问题所在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这3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多次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但是为什么总是不令人满意呢?为什么感觉中国的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突出而教育改革却迟迟不能深入进行?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高考成为了整个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使素质教育逐渐偏离正规成为毒害甚深的应试教育。这实质上是仍受古代封建制度科举考试影响的结果。科举制度主宰了中国一千多年,到1903年才被废除,但是到现在却还影响着中国人对考试的认知。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反对这种考试的,更加反对在这种考试制度下生成的应试教育制度。这样的教育不仅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还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如果这样的话,素质教育如何能得以真正实施?

作为十几年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一点到现在我才真的深有感触。回想自己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哪一天不是把考试分数挂在嘴边?老师哪一天上课不是为了学生能考好?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上初中要努力,为了上一个好高中;上高中要努力,为了能上个好大学。这样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家长和老师不断跟我们施加压力,我们哪里会有什么其他想法?也不敢有其他想法。只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有一个念头:好好读书。如果碰上下雨天,上不了体育课,任课老师会非常高兴,又多了一节习题课。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经常被无情地剥夺,只为了一个目的:考试。这十几年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并且还只是农村的学校,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我想情况应该更为严重。不难看到这种以考试为目的教育有其严重的弊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试和模拟考试只能让学生变得麻木,成为不折不扣的考试机器,却失去了应有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即使这样的考试能够选出能力比较高的学生,但高考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不知道让多少有真才实学的人落马,这又是社会的一大损失。

在这种应试教育下,老师的教育变成了机械式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就只有分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发扬, 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分数的奴隶。

其二,大众化的教育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伟大人物的形成。不得不承认,大众教育的起点是好的,基于全民都受教育的目的,人人能上学,人人受教育,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工程。然而实行多年的大众教育暴露出许多不足。大众教育让大多数人都接受相同的教育,可想而知,这种教育的要求是比较低的。现在父母的普遍想法是孩子能够上大学就很不错了,上了大学今后就不用愁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读好书,上大学。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这样会使很多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展。比如说有的孩子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从小喜欢唱歌或者喜欢画画,并且已经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天赋,但是仍要在父母的期望中上了大学,选了自己知之甚少的专业,一辈子就从事着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工作。

再来看看如今的大学教育,看看如今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认为到了大学就是来混的,来玩的。大学在他们眼里就是“大概地学一下”。然后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只要能过、不挂科就行,最后能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如此的话大学教育还能达到其所谓高等教育的目的吗?

其三,中国的父母和教师缺乏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意识。现在很多中国的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要去上各种补习班,比起美国的孩子来说可怜多了。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风气日趋家长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的孩子。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家长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他们殊不知这样严重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是在玩中长大和探索那个未知世界的。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母亲的孩子,上美术课时将鸭蹼画成了5只,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而这个母亲却把这个老师告上了法庭,说:“老师抹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在中国,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父母会因为孩子算对一道算术题而高兴,而当孩子把字母“o”看成是一个太阳时,父母会马上为其纠正,告诉他,这是字母“o”。这就是区别。

基础教育的原则和宗旨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为主。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历史上那些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并受到世人的尊敬,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进行创新思维,并在育人的过程中教育其他人学会这种思维。社会学家哈丽雅特·朱克曼发现,恩里科·费米培养出了6名像他一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生。欧内斯特·劳伦斯和尼尔斯·玻尔各有4名学生获得诺贝尔奖。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上述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不仅自己富有创造力,而且能够教授其他人如何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而中国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新型的教师人才。

其四,中国的学校没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没有纯正的学术之风。放眼中国教育,有多少学校给学生创造了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鼓励学生多创新,把创新作为办学的理念?对于那些有新奇想法、新奇问题的学生,教师不是鼓励而是讽刺——“你这乱七八糟的想法有什么用,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吧!”在学校老师就是权威,学生都不敢去质疑老师。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学生逆来顺受,不敢也不习惯去质疑别人,也就孕育了当今学术论坛的死寂。 正如钱学森所说的,“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他说,整个加州理工学院刮的都是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创新的风,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不同的学术见解,学生们也可以向权威挑战。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创新,必须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干别人不敢干的。 而在中国,不仅没有这种创新之风,而且抄袭之风盛行。学术研究变成了很多人追求金钱和名利的借口和掩饰。

二、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对中国当代教育提出的部分问题,我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首先,我觉得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最需要改革,人们看待教育的观念也需要更新。毋庸置疑,高考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但却有其严重的弊端。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SAT考试一年在美国举行六次,学生进入高二就可以即刻参加SAT考试,直到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止,这反映了美国高考制度的宽松性和灵活性,我国的高考可以以此为鉴,增加学生每年参加考试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使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克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高校录取也不应该只以高考成绩为依据。美国高等学校招生不是仅仅以入学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标准,而是从多方面衡量和选拔新生的,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决定录取。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这种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国家应该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当然自主招生在很多学校已经中已经实施。但是这样又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不公平问题。如何协调好自主招生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二,要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在实行大众教育的同时,通过某些途径,开展精英教育,进行个性培养。培养出更多适合国家特殊领域的精英分子,更有利于国家先进技术和领域的快速发展。

其三,培养更多创新型的教师。素质教育能否成功,教师水平是关键。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杰出人才,都要求我们关注教师水平的高低。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更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引导教师确立教师信仰,培养教师新年;另外,教师的专业见解也不容忽视,只有称职的、专业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除此之外,对现代中国父母的教育也应该加以一定的引导。父母教育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小时候让其上各种培训班是不合适的,小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尽情的玩,因为这个时候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四,我觉得应该纯正学术之风,营造宽松和创新的学术环境。在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供新的思路,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同时,国家应该加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大对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让科技创新之风盛行校园(虽然现在的大学看着有很多科技创新活动,其实很多都没落到实处)。另外,对学术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应该给予严厉打击。学术研究本身应该是一片活跃和纯净的土壤,不应该带有太多功利化的因素。当然学术研究者本身应该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投身于学术研究中去。

总结: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教育改革已经在中国持续多年,很多学者应该早就意识到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但是改革一直都不能深入进行,我想这跟中国国情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又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亟待发展的情况下,教育确实是个长期的难题。要想在科技时代的21世纪走到世界前列,不突破教育这个瓶颈肯定是不行的。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相信在政府的领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一定可以在本世纪出现可喜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长江大学李艳阳,王伟臣对新形势下中国教育的诸多思考

[2]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祖超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3] 渤海大学科技处 李凤营,赵洪冰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