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9)
时间:2025-05-01
时间:2025-05-01
(4)结论
氧化性:Br2> Fe3+。故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5)实验后的思考
①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 。
②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下),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
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Fe3+
2Fe+Br2=2Fe+2BrFe2+ 1mol/L
56、己知H2的爆炸极限是4.0%~74%(体积分数)。某H2中含有0.8%的O2,甲学生用它还原CuO,设计了如下图
所示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应将酒精灯放在a管的(填“左端”“中端”或“右端”)。然后,使酒精灯缓缓向另一端
移动,以保证CuO完全被还原。
(2) a管右端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a管中石棉绒的作用是。
a管中Cu网的作用是
。
答案:左端 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玻璃管 使CuO与H2充分接触 防止回火 引发爆炸(点拨:反
应后的气体中的O2体积分数增大,为防止还原的Cu被氧化,还原时宜从左向右进行。b管中H2的体积分数
有可能达到爆炸极限,铜网可使多余的热量迅速散失,防止回火爆炸。)
5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中的实验现象为 ,此实验说明SO2是 氧化物。
③的品红溶液 ,证明SO2有 。
④中的实验现象为 ,此实验说明SO2有 性。
⑤中的实验现象为 ,此实验说明SO2有 性。
⑥的作用是 ,反应方程式是 。
答案:Na2SO3+H2SO4=Na2SO4+H2O+SO2↑
试液变为红色 酸性 褪色 漂白性 产生淡黄色沉淀 氧化 褪色 还原 吸收尾气
SO2+2NaOH=Na2SO3+H2O
58、氨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测定氨分子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A的锥形瓶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的目的是
(3)在干燥管B里不能选用的干燥剂是(填序号)。
①碱石灰 ②生石灰 ③五氧化二磷 ④氢氧化钠
(4)在C的玻璃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5)E装置中盛有浓硫酸的目的是。
(6)待实验完毕后,若实验测得N2的体积(折算标准状况下)为aL,则被还原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 mol;
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bg,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用含a、b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7)上述实验中,如果省去B装置,测定氨分子组成的氮、氢原子个数的比值将会“减小”
或“无影响”)
答案:NaOH的强碱性及溶解产生的热有利于氨气的逸出
③ 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
将反应剩余的氨吸收 3a/22.4 9a/11.2b减小
D装置吸收的水中包含了从A中带出的水分
59、实验室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NO气体,如果采用如下图Ⅰ装置(瓶内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必要时可加热),实验效果不十分理想,因为观察到的现象不能有力证明反应产物是NO。有人设计了图Ⅱ装置(橡皮塞下端连有铜丝圈),用来做该实验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用Ⅰ装置做实验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中的颜色为色;实验过程中由于,不易观察到 生成,从而不能有力证明反应产物是NO。
(2)用Ⅱ装置做实验时,将有关操作补充完全:
①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从U形管的B侧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 为止。
②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U形管的A侧加热,当 时,立即撤去酒精灯。
(3)完成下列问题:
①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答: 。
可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答: 。
②如果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哪些明显现象?答: 。
答案:无色 烧瓶中有空气可以将产生的NO氧化成NO2,NO2又可以与水反应生成NO
无色的NO 液面与胶塞接触或A侧管中恰好充满液体 铜丝上有气泡产生
①当反应产生的NO气体将稀硝酸排入U形管B侧管,使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时,反应立即停止 在U形管A侧
管内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②U形管B侧管内的稀硝酸又回到A侧管中,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
60、为验证“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图中B管的容积是A管的2倍,活塞K1、K2、K3、K4、K5均关闭(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HCl和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