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发布时间:2024-10-30
发布时间:2024-10-30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一、(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来源:学_科_网]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间,再联
系主题来进行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答案】 BC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和作者思路的分析。诗文引用的作用分析,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指向常识性的作用,例如有文采,典雅,有书卷气等等;第二个指向具体内容,这一点又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指向中心话题祁连山,一个指向抒情主体“我”的情感。此类试题提问方式为作者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其在文中有什么具体作用?答题术语有:(1)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思想魅力(散文、记叙文);(2)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3)增强说服力,使文章有理有据(议论文)。
【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以自己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形象的鉴赏。首先我们要找到“雪”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明确思考的方向应指向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及中心祁连山。此类试题一般都由其在文中的特殊位置入手,进而思考其特殊地位。答题的指向性一般较固定,考生只需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 “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与阐释。首先由“观山如读史”这句话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确定答题的区间应该在最后两段,思考的方向应该是找出“观山”与“读史”的相似点,也就是说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第二问要求明确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切不可信马由缰,应言之有据,言之有物。
【答案】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二、(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
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 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
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渔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渔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 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渔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裤带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裤带扎了口。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 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 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有删改)
5.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要概括出特定环境的特征,然后要答出环境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的主题所起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如下角度分析: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对文章主题的暗示作用。
【答案】 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苦)。或:渲染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
和他的满足感。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来源:Z&xx&http://]
6.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海龙的父亲在寒冷的季节里下海捕鱼、在冷天不让儿子去耍海水等描写可概括出其人物形象。做这类题,一定要先筛选出人物形象所做的事,然后再据此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答案】 ①勤劳能干;②对家庭有责任感;③对孩子关心、爱护。
7.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抓住文章的中心情节“海龙是在什么情况下下海的,下海时感到寒冷时又是怎么想的”来分析。做这类题,一定要清楚作者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态度和观点,依据这些,再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绝对不能抛开作者的观点、倾向来分析。
【答案】 ①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如爸爸不许海龙学捕尖头鱼,妈妈为爸爸出海担心,妹妹给爸爸捶背,爸爸妈妈寻找海龙,妈妈安慰妹妹。②海龙对家庭困境的体察。如爸爸生病不能继续下海捕鱼,爸爸治病欠下债务,家里没钱过年,一家人粗劣的晚饭。③自身顽强的意志及平时的磨炼。如海龙下海捕鱼,在冰冷海水里没有反悔、退缩;海龙平时不惧寒冷,严寒的天气也下海洗澡、潜水。④父亲的榜样力量对海龙的影响。如海龙几次要跟爸爸下海,自己捕鱼之前模仿爸爸让身体变热,捕鱼时想到“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三、(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3题。
塔上的树
易允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憩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_____②_____(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_____③_____(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予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倚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8.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个段落的“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
然失声”是有效信息区间,抓住这部分中的描写性语句,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写作意图可从铺垫、伏笔、点题、扣题、扬抑、过渡等方面考虑。
【答案】 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9.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3自然段由“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一句,提出关键词句即可;第4自然段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根据“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 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一句概括即可;第5自然段由“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 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可以提炼出第三条答案。
【答案】 ①因有青苔,防滑倒;②躲避鸟的袭击;③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10.请为第6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一束树根”呈“束状”地死死地勒入“青苔之中”的情状。“缠”字写出“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遒劲有力,弯弯曲曲,多而交缠的状况。“挂”字写出“绿莹莹的卷须”上“亮晶晶的水珠”晶莹欲滴的情状。
【答案】 嵌 缠 挂
11.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拟出新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题一定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写作主题为主要依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无必要。理由:①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树是引
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2)有必要。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塔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曾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C项,“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的是“我”的行为看似平常,实则破坏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文章主旨并非“要保护生态平衡”,而是“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E项,叙写了作者探访塔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并非“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
【答案】 CE
四、(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针挑土
芳 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评判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4.“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中句子理解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这个考点是年年必考内容,也反映一个人阅读散文的最基本的能力。首先要将句子置于全文语境之下来理解,其次要抓住句子所处上下文小语境以及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等。
【答案】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意思答对即可)(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
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意思答对即可)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能力。鉴赏文章标题是常见题型,往往具有概括文章主题、体现人物精神、贯穿文章线索、引发作者感悟等方面的作用。本题所问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文章主题、人物精神、作者感悟等三个方面。“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为描写黑妮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答案】 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意思答对即可)
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
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 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①②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19.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第①处是描写赵树理的外貌,第②处描写赵树理的动作。可从句子的结构、句式两方面鉴赏,概括出结构及句式特点。第①处抓住句中的三个形容词“高”“长”“细长”,第②处抓住“唱”“念”“拉”等动词,再指出各自的作用。
【答案】 第①处: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
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第②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20.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先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再分析出该句子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即可。
【答案】 示例: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
用上,不盲目从俗,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现出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
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
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异趣横生。这个细节表现了赵树理幽默
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
21.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弄清内容和人物性格之间存在的关系。根据“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来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从“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可以看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从“五驴表”而挨了批评可以看出赵树理富有良知。
【答案】 ①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②反映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的关注和体恤,展现了有良知的作家的赤诚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六、(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
想 飞
徐志摩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 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碜!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22.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第一段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云雀飞向天空的景象,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文中多次强调了云雀飞的过程中“多快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云雀飞翔的赞扬与羡慕。如“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不踌躇的飞”“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从这些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涌动的那种“飞”的渴望与冲动。
【答案】 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23.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 “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感受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文章的第二段首先写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善飞的“大鹏”,这是令“我”无限向往的,但这种“大鹏”“不容易见着”。那么现实中作者能见到的与此类似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饿老鹰”的姿态,你看它“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然后作者进一步比较“饿老鹰”与其他动物的飞,从而表明了自己对于“飞”的内涵的理解: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饿老鹰”的飞正暗合了作者的情思。
【答案】 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象。
24.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属于探究题。题干有两问,一是“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一是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第一问可从正反两个角度来思考,即“不飞”会怎么样,“飞”又会怎么样。这需要我们根据文章的最后三段来概括和提炼,可抓住一些关键句子来理解。从“不飞”的角度来看,“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 那多可怜”“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从“飞”的角度来看,“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 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第二问要特别提醒的是谈“积极意义”,可以自选一个角度来评论,但不能脱离文本。
【答案】 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七、(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9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 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掉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26.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明确此句“他”是指爸爸,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搜索有关爸爸的信息,重点突出爸爸的人生价值。
【答案】 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
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7.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文章以“铁铃铛”为线索,托物言志,不仅要指出其表层义,还要指出其象征义,而作者寄托的情感也必不可少。
【答案】 “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
29.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妙处时,一是把握此句的位置,即篇末;二是把握全文的主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源:学,科,网]
【答案】 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八、(2011·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30~33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
3.2《文学类文本阅读》备选习题:《散文》高考试题
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30.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维修
下一篇:生产部班长绩效考核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