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09春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一至十五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北语09春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十五
北语09春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十五
主 题: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十五
内 容: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第十五周同学们继续学习第六章《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现在天气炎热,同学们也注意身体。
下面给同学们概括和总结这一章的内容,以便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只有课件,所以基于此种考虑我把辅导材料写得详细,就是尽量提供给同学们一个详尽的知识体系,如果同学们觉得太多,可以自己把条条框框总结出来。如果同学们对我此种考虑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课程论坛中给我留言,谢谢!)
第六章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也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最后一章节。
第六章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精讲多练”是我们的一个高频词,也是我们的一个总原则。但“精讲多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底讲多少算“精讲”,练多少算“多练”呢?一般我们说老师讲的部分不超过30%,而练的部分不少于70%,就可以说是做到了“精讲多练”。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就要注意“怎么讲”和“怎样练”的问题。
讲,只能是提纲挈领地讲,抓关键要领的讲,要讲那些对学生最实惠、最有用的东西,同时又是富有启发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讲。“讲”,要迅速地,印象极为深刻地解决“懂”的问题;只要能理解,越少越好,要一语中的,但要做到精讲而不缺。老师把意义解释得再清楚,使用的限制条件讲得再好,学生也未必能马上会用。为此就需要我们设计大量的、实用性的练习来让学生事件所学的东西。对操练感到棘手的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练不会,一练就烦”。毫无目的机械性的操练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我们提倡有质量的交际性的操练,即利用各种手段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某种交际的需求,并使之在模拟交际中产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达到交际性的目的。“练”不要要学生盲目地想句子,老师最好给他一个语境,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老师及时结合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偏误作出分析,这样,通过反复、整合、重新编码等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并真正学会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所依据的教学法理论、教材的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水平等,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得是否得当,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教学方法和技巧运用得好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间有限,而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自古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这里说的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语法教学的基本方法;二是语法规则的表述方式和方法。在此我们不加细分统称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表述应该简单化和浅显化。为了实现语法教学过程中表述的简化和浅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实物道具法
由于学生受词汇量的限制,有时老师用语言讲解效果不是很好,此时,课堂上所存在的或教师事先准备的
实物道具都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语法教学服务。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比较适用于初级阶段内容比较具体的语法教学。
案例1:比如,在教表示领属关系的“的”时,就可以用教师自己的书或学生的书、文具等进行。
老师:(拿自己的书)这是什么?
学生:(齐声)这是书。
老师:对,这是书。这是老师的书。(同时写在黑板上,用红色标注“的”)
(拿大伟的书)这是大伟的书。
(拿麦克的书),这是谁的书?
学生1:这是麦克的书。
老师:(拿安娜的笔)这是谁的笔?
学生2:这是安娜的笔。
然后让学生自己拿别人的东西问另一同学“这是谁的……?”进行接龙练习。老师根本就没有讲解“的”表示领属关系,但学生对“的”的用法,我想已经很清楚了。这种“以练代讲”的方法,如果换成教师讲的方法,效果就差多了。
案例2:在教“比”字句时,老师可以拿出两个长度不同的笔(红的长,黑得短)或者叫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进行对话:
老师:他们两个一样高吗?
学生:不一样高。
老师:谁高呢?
学生:王继祖高。
老师:(一边比他们的身高,一边说我们可以说:)王继祖比颜温助高。(一边说一边把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总结)
接着老师再做一对话:
老师:这两支笔一样长吗?
学生:不一样长。
老师:哪一支长呢?
学生:红的长。
老师:(一边比两支笔的的长度,一 …… 此处隐藏:1521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中西酒文化差异对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