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备战策略化学(人教版)教材梳理阶段检测(一)(1-4)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http:// 第一部分 第八单元 课时
2
1.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B )
①赤铁矿(Fe 2O 3) ②磁铁矿(Fe 3O 4) ③菱铁矿(FeCO 3) ④铝土矿(Al 2O 3) ⑤黄铜矿(CuFeS 2)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⑥辉铜矿(Cu 2S)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各项比较中,正确的是( D )
A .硬度:钢>生铁
B .含铁量:Fe 2O 3>FeO
C .地壳中元素含量:Fe >Al
D .韧性:钢>生铁
3.芯片是电脑“智能”加点的核心部件,它是用高纯度硅制成的。下面是生产单质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SiO 2+2C=====高温Si +2CO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C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4.将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 、Y 、Z 三种金属分别投入到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它们在化合物中均显+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21教育网
A .在时间为t 1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Y >Z
B .金属活动性:X >Z >Y
C .相对原子质量:X >Y >Z
D .X 、Y 、Z 可能分别是常见金属中的Mg 、Fe 、Zn
5.向AgNO 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 和Fe 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 。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 3)2,一定不含AgNO 3,可能含有Al(NO 3)3。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B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6.(2016原创)世界每年因锈蚀而损失的金属数量巨大,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金属锈蚀与保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D
)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http:// A .铁锈蚀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变化
B .为防止铁锅生锈,用后应保持铁锅洁净干燥
C .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先用干布擦净后再用带油的布擦
D .铝的抗锈蚀性能比铁强,生活中可用钢丝球刷洗铝锅
7.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酒精灯上罩网罩的作用是:__集中火焰,提高温度__。
(2)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①中的现象是:__黑色粉末变为红色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 +2CuO=====高温
2Cu +CO 2↑ 。
试管②中的现象是: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 2+Ca(OH)2=== CaCO 3↓+H 2O 。21·cn·jy·com
(3)实验中试管①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中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__。
8.学习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1)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水__和__氧气__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__刷漆的方法(合理即可)__来达到目的。http://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铝制品却很耐腐蚀,原因是__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铝进一步被锈蚀__。不宜用钢刷擦洗铝制品的理由是__防止破坏铝表面的膜__。http://
(3)如图所示,大试管底部有螺旋状的光亮的铁丝,把试管倒插入水中,
放置一周后,观察到铁丝表面有__铁锈生成__生成,试管内的水面__上升
__,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__
铁生锈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__。2·1·c·n·j·y
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填写空格:
(1)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每支试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洁净铁钉):
①甲同学认为,试管A 发生的现象就能够说明铁的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必须全面观察试管__ABC__(填试管编号)发生的现象,并经过科学严谨的推理,才能得出上述结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试管
D 和
E 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铁在 盐、酸存在 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 ③为防止金属锈蚀,除了采用覆盖保护膜等措施以外,还可以制成合金。这是因为合金与纯金属相比,其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 性质 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