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 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 觉、学习、思维和记忆。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小学儿童心理学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 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 发生认识论专家。主要研究儿 童认识、智力或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
(1)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探讨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2)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智力 的起源》、《智力心理学》等专著40部,论文 200多篇。 (3)研究方法:临床法
小学儿童心理学
(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1.发展的实质 (1)皮亚杰的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皮亚杰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儿童心 理发展的,即:既强调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 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和 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 儿童的心理(思维、智力)来自于主体对客体 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学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 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的过程中。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由较低 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 应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 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小学儿童心理学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或:指动 作(行为策略)有组织的系统。
图式
组织(动作、概念) 迁移、概括
结构(认知)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 化的模式。 决定了儿童的认知水平, 决定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 力或限度 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 知结构体现出认知发展的 阶段性
图式最初来 自先天遗传, 来自无条件 反射
小学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适应儿童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是有机体能够应付情境需要的能力,是 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 顺应
小学儿童心理学
平衡:就是不断成
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指儿童 的知识、心理水平和正在接受的刺激、正在经历的事情之间的 均衡的关系。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去,以加强和丰富 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同化,必然
有顺应。 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 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学
2.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2)物理环境 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是对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的逻辑经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平衡——决定因素 平衡是一种调节者和主要的工具。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学
(二)皮亚杰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1—15岁)
小学儿童心理学
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 (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特点:儿童用感知和动作反馈来认识客观世界。 成就(标志): ①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即当儿童通过任何感官都 不能发现某一物体的情况下,依然认为它是存在 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划 分开来。 ②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产生了最初的协调,动作的目 的性越来越明确。
小学儿童心理学
小学儿童心理学
小学儿童心理学
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2— 7岁) 特点: (1)具体形象性。儿童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 (2)不可逆性。儿童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概念的 比较永恒的、一般的性质。 (3)自我中心(刻板性) 指儿童只能注意主观的观点,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 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4)刻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