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五编 第一章 专题二 命题作文课件 新人教版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专题二
命题作文
[考情分析]2011~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命题作文考查情况分析表卷别 年份 题目 ________ 而知之 忧与爱 命题 形式 半命题 文体要求 主流价值 取向
天津卷
2013年
除诗歌外,文 思考质疑, 体不限 成长体验
江苏卷
2012年
材料+ 除诗歌外,文 心灵世界,命题 体自选 历史发展
重庆卷3 山东卷 广东卷
2011年 2011年 2011年
情有独钟 这世界需 要你 回归原点
话题 命题 命题
除诗歌外, 用心用情, 文体不限 爱薄云天 同上 同上 人文素养, 责任意识 人生规划, 塑造人格
湖北卷
2011年
旧书
命题 材料+ 命题材料+ 命题
自选文体
怀旧精结, 精神追求
江苏卷
2011年
拒绝平庸
除诗歌外, 人生修养, 文体鼻自选 启迪思想 同上珍惜时光, 积极生活
浙江卷
2011年
我的时间
安徽卷
2011年
时间在流 逝 总有一种
命题
同上
珍惜时间, 积极有为
四川卷
2011年
期待
命题
自选文 积极向上,
体
面向未来
高考作文重在立人,其目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 康的人格心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养成科学精神, 加强品德修养,给予人文关怀,追求崇高境界。命题坚持 正面价值导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引导精神成长。 其范围集中在以下8个方面: ①人格精神:自信、诚信、自强、追求、乐观、奉献、 备考 坚强…… ②情感关怀:孝心、友谊、爱心、亲情…… 启示 ③传统道德:知恩图报、互帮互助、尊老爱幼…… ④哲理思辨:辩证、创新、发展…… ⑤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和谐、平等、交流…… ⑥人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⑦现实关怀:时代、民族、为人处世…… ⑧自然科学: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复习定位] 1.命题形式。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 2014年高考材 料作文又一统天下,命题、话题作文很少 (2010年仅天津卷、 2011年仅重庆卷出了一道话题作文,近3年话题作文更是没
有)。 话题作文主要是“材料+话题”式的,直接给话题太宽泛,这几年基本遭到弃用。命题作文有全命题和半命题两 种,其中全命题作文有两种形式,一是标题式,一是“材料 +命题式”;命题作文的题目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 短语或句子;命题作文往往也提供材料或引语,多是“材料
+命题”式的。2014年全国各地都没考。
2.命题角度:指向生活,启迪人生,注重思辨。近年来,
不少高考作文命题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的源泉,表达真实的情感,思 考人与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系。同时,高考作文强化作文的教 化功能,关注平凡人、平凡事中蕴含
的美好人性,以及蕴含 的人生价值,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
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分析,多角度思考问题。一些高考作文还要求对自然与文化进行审美观照,体现了命题者强烈 的人文情怀。
3 .文体要求:一般要求自选文体或文体不限 ( 诗歌除外 ) ,
个别省区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甚至某种特殊文体,如书信。 [真题体验]
1.(2014·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 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 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 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点拨】
天津卷作文命题一直追求让学生有话说,让
学生在考场上能打开思路,不因审题而卡壳。题目材料中, “ 途径 ” 是关键词,考生应抓住,然后自选一种途径用一个 字来填空,从而构成标题,可 “ 思 ” 、可 “ 疑 ” 、可 “ 乐 ” 、
可“挫”(挫折)、可“好”、可“读”、可“网”、可“行”、可“用”、可“温”(温习),等等。该题在体现开放性的同时 还有限制性要求,题目中除显性的四点要求外,还有两层隐 性限制。一是 “ 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 ” ,这其实是给考生指 出了写出好文章的路径——“说自己的话”,选词填空的过
程就是立意的过程,而立意就是在大千世界中选择既符合
题意又是自己较熟悉的、体验较深的对象(现象或问题)来写,这样的立意才不是空泛的、肤浅的。第二层隐性限制藏在标 题内。比如填“疑”,要思考的是“疑而知之”,而不只是 “疑”,更要思考两者的关系,且重点在怎样由“疑”而“ 知之”。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写议论文,可先对观点做具体阐释,然 要意义,也可以结合名言与典型事例分 析,重心应落在如何通过“思”
1.从思维过程切入, 后指出“思”(“疑”)对“知之”的重
如谈“思而知之” …… 此处隐藏:117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