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赏析(8)
时间:2025-05-08
时间:2025-05-08
应该去爱,什么应该去憎。
可以这样说,《百合花》是一个“美丽”的悲剧,“美丽”得可以让人忘却伤悲。
作者把这篇小说命名为“百合花”,就暗暗地说明了这个意图。白色的百合花,似乎是只应该与欢乐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这篇小说里,那白色的百合花却是献给崇高的悲剧的,是用来包裹战争的罪恶,是用来纪念一段死去的美丽!
用原本代表纯洁爱情的白色百合花,去纪念那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毁灭与残酷,这是作者的独到之处,也是这篇小说成功的肯綮之处!
除了描写角度取得了成功外,《百合花》也还有不少闪光点
首先,小说的语言清新流丽,充满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息与情感。小说开头有一段文字,很能代表小说的语言风格:“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得秋庄稼却给雨水洗得青翠水绿,珠铄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这篇小说里比比皆是。咋看之下,很难想象这是一部描写战争年代的作品。
其次,小说的语言也颇为凝练,耐人寻味。试举一列,小说在叙述“我”跟通讯员一起行路的时候,“我”曾经这样问他:“你怎么参加革命的?”通讯员的回答很值得咀嚼——“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一个“跟”字,意蕴无穷。为什么是“跟”呢?而不是“去”,或者“一起”之类的字眼?“跟”是自愿的,是自觉的,是“心向往之”的。这个“跟”字,表现了小说的主人公对革命的无限向往与忠心。无论主人公之前就参加了革命军队,还是在“大军北撤”时自己追上去的,都可以用一个“跟”字来道明,而且更显得耐人寻味,语言功力深厚。
再次,小说在刻画人物心理变化层面,亦十分到家。《百合花》主要描写了三种心理变化:一是“我”对通讯员的心理变化;二是通讯员对新娘子的心理变化;三是新娘子对通讯员的心理变化。
“我”初次接触小伙子的时候,两人一起赶路,但是“(小伙子)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于是,“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之后,“我”发觉小伙子“我:走快,他也跟着走得快;“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由“生气”到“发生了兴趣”,此是一次变化。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罢休”,接下来,“我”与小伙子接触渐久,对其感觉也越来越不同。当我得知小伙子是“我”同乡的时候,“我立即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从“生气”到“发生了兴趣”,再到“越加亲热起来”,作者写得自然流畅,毫无生涩之感,显现出作者独到的写作水平。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种“我”对小伙子的感情亦随之升华。“我”通讯员来到目的地后,因为战事所需,便一起去向老百姓借棉被。小伙子在借棉被的时候,与一位当地的新娘子发生了一些小小的龃龉。当小伙子得知自己借到的棉被正是那位新娘子的新婚之物时,不禁十分地过意不去,心底感到很歉疚。“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到这里,已经不是“发生了兴趣”,也不是“感觉亲热”,而是“心底爱上了 ”。“爱”,业已是感情的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