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考试资料
时间:2025-04-05
时间:2025-04-05
第一章:本质论
1:关于美术的各种学说:代表人物,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表现说,理念说,情感说,无意识说,有意味的形式,情感符号说)
A: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他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B: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美学以至20世纪世界美术的发展。
C: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和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他们的学说对本世纪西方现当代美学和美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D: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他们的观点就是把“理念“说成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因此也就是艺术的最终根源。 F:“有意味的形式”说
这一理念是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佛莱提出和极力倡导的。它开了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观点是: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的;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G:情感符号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 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 朗格。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题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
2:美术与政治关系,美术与宗教关系
A: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是是,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同样应该明确的是,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总之,美术与政治的关系是: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在于宗教利用美
术为自己的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作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对立性。
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上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3、美术的认识世界方式,美术的基本特征
美术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和认识世界,这就是不同于宗教的方式、哲学的方式等“掌握”世界的艺术的方式。
美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运用视觉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美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的美。所以,美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美术的认识本质。
第二章;创造论
1;美术家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即是美术家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对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角色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造中主宰地位的确认。
2:美术家的修养:美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美术家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精神产品创造者,不是因为他生就的才能,而正是因为他具有了将普通人眼里原始的物质材料和简单的美术元素创造成可供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的本领。这种本领是他全部修养的结晶,而这种本领的高低则是由其修养的深浅所决定了的。
(一):美术家的艺术天赋与专业技能。
(二):美术家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
(三):美术家的文化素质修养与思想修养。
(四):美术家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
3: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美术创造中的构思活动,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第二,内心视像的酝酿和孕育;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
4:美术创作的心理活动(直觉、情操、灵感等): 是指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有机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直觉、 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形象记忆,也叫作映像记忆或表象 …… 此处隐藏:370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改善大气质量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