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 《世界地理》课件重点总结及以往考题(二)
发布时间:2024-10-18
发布时间:2024-10-18
南阳师范学院《世界地理》课件重点总结及以往考题
南阳师范学院 《世界地理》课件重点总结及以往考题(红色为考题)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第一节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一、自然带的形成
㈠自然带的定义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
综合体。
自然带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自然带的分布是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成带状。
自然带的实质是五大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在五大自然要素中,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自然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现代自然带的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
密切。
自然带的发现与划分,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㈡自然带的形成与时空演化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第一,由于冰川的多次进退,高纬地区植物群也多次进退,愈近北极地区,植物种愈年轻。 第二,低纬度地区由于很少受到冰川作用影响的地区则属于具有多种植物的古热带区,保留着
许多晚第三纪的特色植物,如水杉、银杏等就是保存下来的古老植物的“活化石”。
第三,木本植物的减少和草本植物的增加,也是大冰期条件下植物发展的一个特征。
二、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
㈠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1热带雨林带(也称希列亚群落)
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
第一,最复杂的植物群落。
第二,贫瘠的土壤。
第三,奇妙的动物界
树栖类:鸟类和猿猴;
昆虫动物
爬行动物:蟒蛇、龟
第四,世界最大的基因库
热带雨林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但至少拥有世界物种的50%以上。
世界硬木产量的50%来自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提供了上百种食物。
2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干湿季气候、红棕色土
第一,高草稀树是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乔木——旱生构造
第二,食草动物的王国。
植物性昆虫和大型的草食性动物
大量的食草性动物又给大型食肉类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狮、豹、猎犬等数量多。
动物善于奔跑,具有集群生活的特性
逐水草而栖
3荒漠带
荒漠按照气候分为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第一,粗糙而贫瘠的土壤。
质地粗糙、高盐分、多石膏和低有机质为特征
第二,极端稀疏的植被。
第三,贫乏的动物群。
具有低密度广布,高密度集中的分布特点
荒漠动物以啮齿类和爬行类为主
南阳师范学院《世界地理》课件重点总结及以往考题
4亚热带森林带
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式植物带)
亚热带夏干型气候
植物有许多旱生结构
油橄榄是这里普遍栽培的木本油料作物
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常绿阔叶林(照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约在2万种以上,其中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古老的残遗植物,例如银杏、银杉和水杉等
黄壤和红壤
动物群种类组成的丰富性和古老性仅次于热带雨林,至今仍保留一些古老的动物种类,如大熊猫、金丝猴和扬子鳄等
5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根据草本植物的种类成分,可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原:
温带草原带的东部和北部——草甸草原
草甸草原以南和以西——针茅草原
草原区最干旱的类型——荒漠化草原
以啮齿类、有蹄类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为主。
6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夏绿林带 )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林相的四季变化明显
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为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其中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最为活跃。 7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由云杉、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
灰化土
动物种类少,主要是松鼠、雪兔、狐、貉、麋、熊、猞俐等耐寒动物。
8苔原带
极地长寒气候
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
冰沼土
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9冰原带(冰漠带)
极地冰原气候
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动物界很贫乏
㈡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
自然地带本质上是自然地理系统,其中生态系统是其核心子系统。
一般而言,在陆地自然带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率最高,草原生态系统次之,而荒漠生态
系统最低。
定量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对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可以作为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诊断指标,用以考察自然地理环境
功能是否退化。
评价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潜力发挥的程度如何,来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对自然
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
南阳师范学院《世界地理》课件重点总结及以往考题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㈠整体性
由李春芬教授提出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自然地理环境之所以具有整体性
普遍联系的法则 五个圈层相接触的地方
在能量交换与物质转移共同作用下,使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有机结合成一
个整体,即自然综合体。
㈡差异性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经向地带性属于非地带性规律之一。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
㈢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
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级——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级——大洲或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主要探讨的就是各大洲或各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 (论述题)
㈠地域分异规律概说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分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单位
的现象。 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或空间地理规 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纬度地带性,②经度地带性,③垂直地带性”。 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也就是指热量和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
其他方面的带状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纬向地带性,也就是指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
他方面的带状变化。
非地带性规律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经向地带性经常表现出由海洋向内陆变异的规律性
区域性分异则取决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和由此而产生的气候、水文、土
壤、植被等的差异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
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矛盾斗争的结果。
纬向地带性表现最为有利的条件,存在于绝对高度较小的大陆上的广阔平原、高原地区以
及大洋的表层之中,气候在形成纬向地带性中起着主导作用。
非纬向地带性,则决定于地表的起伏情况,洋流、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以及部分地决定
于海岸轮廓及陆地的巨大面积。
㈡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陆地上主要可分为11个自然带,这是全球第一级地带性差异;
全球又可分为六块大陆和四片大洋,这是全球第一级非地带性差异。
区域性的分异规律是在基本的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地带段性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纬向地带的变型;
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垂直地带性,也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各大洲和各大洋都可以根据地域分异规律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这样全球七大洲共可分出30
个自然地
理大区和101个自然地理副区。
上一篇:土壤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重量法)
下一篇:生物竞赛辅导--植物分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