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1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再别康桥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准备从以下八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和意图。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现代新诗,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诗歌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对现当代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还了解不多,因此,学生在理解诗歌中作者深层次的情感时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本诗意象,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体会诗歌“三美”
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意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探讨诗歌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学习诗人一生对爱、美和自由等美好理想不懈追求的人生观和精神境界。
【依据】
①“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求三个维度并重。
②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参透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意境,把握
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教学难点:对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和体会,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依据】
①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②“新课标”要求:诗词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理解诗 词的内容为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诵读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感悟体验法 讨论点拨法
【依据】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在朗读中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情境体验法: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自己亲临诗歌的情境之中,在心灵上,与作者形成共鸣,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依据】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2分钟)
引用历代离别诗句导入,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
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美)布卢姆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强调新诗的“三美” 艺术特色 ,作者的康桥情结与留学经历。
【依据】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5分钟)
1.让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2.配乐朗诵。让学生静静聆听,在听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听完后,向学生提问,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齐读
【依据】
①“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整体感知。
②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 朱熹
(四)品意味情(自主合作探究法) (20分钟)
1. 我将运用比较法,将本诗与历代离别诗在告别对象上进行对比,
把握诗人清新飘逸的写诗风格。
2. 为了探究《再别康桥》的意美和情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
将设置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设问如下:
设问一: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和关键词句,分析其用词效果和象征意义?
(云彩 轻轻地 金柳 青荇 荡漾 清泉 虹 梦 放歌 笙箫 )
设问二:诗人情感发展脉络图?(愁—喜—愁)
【依据】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②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
——著名特级教师 沈大安
(五)艺术赏析(讨论点拨法) (10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讨论点拨法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三个方面来完成对本诗的艺术美赏析,以突破教学难点。
【依据】
②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马克思
③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 霍姆林斯基
六、课文小结(3分钟)
通过胡适对徐志摩的一句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观里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联系我们学习的这首融合了他人生观精神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来把握作者对康桥的深层次的情感,学习诗人这种勇于追求美好理想的人生观和精神境界。最后,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依据】:生活即教育——陶 …… 此处隐藏:18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