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

时间:2025-07-08

佛教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

佛教教义。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同经卷五:“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有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又“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大小乘对中道解释不尽相同。

1、小乘佛教一般以八正道为中道。《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

2、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把中道作为三谛之一,即空谛、假谛、中道第一义谛。

3、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主张无有外境故非有,有内识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即是唯识义。《成唯识论》卷七:“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亦即是中道。”

4、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中论疏》卷二:“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中道又是一真不二之谓,含义亦与真如、法性、法身、法界、佛性、实相等相同。

儒家的中庸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一、儒家中庸之道

(一)中庸之道,随着社会的需要和它自身的发展,在儒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果要想全面了解中庸之道在儒家哲学思想地位的这个变化,就必须从中庸之道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探索。大致说来,中庸之道发展的阶段性可以分为:(1 )由孔夫子率先提出的中庸之道的初期阶段;(2)子思的《中庸》把中庸之道推进到系统化的阶段;(3)经过将近千年的沉寂,到唐中叶古代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动,由韩愈李翱特别是李翱吸收了佛家思想,把中庸之道提到“复性”的境界,于是中庸之道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进入到世界观的领域。宋学就是以此为契机,开创了新时代和新风气的。

(二)中庸之道是由孔夫子最早提出来的。《论语》所载虽然不多,却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内容。如《论语·雍也》章所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说得非常明白,达到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论语·先进》章中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应当予以足够的注意。

(三)《中庸》一书据说是由孔夫子的孙子子思撰成的。书中所载孔夫子对中庸的论述有许多处,如果分类加以举述,有以下几点:

(1)属于至高无上一类论述的如:“中庸其至也乎? 民鲜能久矣!”(注:《中庸》,台湾文渊阁四库影印本197—201。)

(2)属于有关基本原则、方法的有:孔子曾说, “舜其大知也”,“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所以为舜乎?”(注:《中庸》,台湾文渊阁四库影印本197—202。)

(3)舜所执的两端是什么,前面已经提到, 孔夫子曾加以解释道:“道(指中庸之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按照孔夫子的说法,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行”、“不明”,一方面由于“智者”、“贤者”搞“过”了头,而另一方面则由于“愚者”、“不肖者”的“不及”亦即没有做到。因此,“过”与“不及”是实行中庸之道必须抓住的“两端”。这就是说,要实行中庸之道,既要反对“愚者”、“不肖者”的“不及”,又要反对“智者”、“贤者”的“过”头作法。所说“允执其中”、“从容中道”云云,就是这个意思。

对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人们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折中主义,一般地说,是东取一片、西取一片,并把它们凑合在一起而成的杂碎汤;它的要害是,缺乏原则性。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用这种方法处理各种问题,必须遵守“过犹不及”这个原则,这一点是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相区别的根本点。

孔夫子的思想是极其驳杂的。其所以如此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即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代造成的。在孔夫子思想中,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既有辩证法的,也有形而上学的。这些思想虽然统一在孔夫子思想中,但它们并不是均衡存在的,而是以某种思想作为主导的。孔夫子的许多言行,都是具有辩证法因素的。如:“子在川上曰:逝 …… 此处隐藏:669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佛教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