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教案2

发布时间:2024-10-15

《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

2011年2月15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扫清字词障碍,疏通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

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学会客观评价。

二、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三、学习难点: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庄前荣

审核人:冯素芳

课时编号:02

2. 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明确: 明确: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 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 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 将军”。 3. 总结: ⑴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 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 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 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 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 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⑵艺术手法: ①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

择两次有代表 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 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 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 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②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 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 刭”后, 写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 知与不知, 无老壮皆为垂涕。 ” 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 涵于叙述之中。 ③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 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 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 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④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 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 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 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 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2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庄前荣

审核人:冯素芳

课时编号:02

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 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 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四)互动探究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明确: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 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 坤说: “李将军于汉, 为最名将, 而卒无功, 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 (《史记钞》)

不同看法: 不同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一生与匈奴 70 余战,为二千石吏 40 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 “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 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 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 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 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 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 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 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 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 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 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 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 “长江后浪推前 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 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 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 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 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 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 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 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 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 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3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庄前荣

审核人:冯素芳

课时编号:02

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 的曲辞。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 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 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 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 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 孙子说“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 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 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用对比、烘托的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的形象。 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六、感悟反思: 感悟反思: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