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讲义
发布时间:2024-10-12
发布时间:2024-10-12
论说文的开头与结尾
【训练要求】
学习论说文常用的开头法和结尾法,学习论说文写作的整体结构,用来指导写作与说话的实践。
【知识导引】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们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分解出来进行研究和训练。前面曾说文无定法但有法,同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无定法而又有法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有法”入手,熟而生巧,达到能灵活变通的地步,是一条学习途径。
先说“开头”。
考场上,争分夺秒。应考作文要求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下笔要快。因为考试时间容不得在动笔之前反反复复思量怎样开头?如果按平时作文那样迟迟不动笔,那么时间上无法保证完成,纵然腹内有上好文章,又有何用?所以,学会一些好的开头方法,以备应试时迅速择优而用,是十分必要的。
想一想,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
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传统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好的开头一般有这些标准。
第一,要明。
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太多地引述原材料。
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文章的开头,就如一支乐曲的头几个音符,它对全篇文章的格调、结构都很有影响;当然,一篇文章的基本格调、结构方式也会影响到开头的方式。如果从与“论说结构”的关系看,开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论说结构”的组成部分,比如,是“起承转合”式的“起”的部分,“三段论”推理的前提部分;一类是独立于“论说结构”之外,而不属于它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是从“开头”所处的地位划分的。如果从“形式”上着眼, 可以把常见的开头概括为如下九种:
为了便于记忆,把它凝缩为9个字,再押上韵。这9个字是:直,曲;引,喻;兴、 释,比、问、叙。
下边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
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一)直起
直起就是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例一: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正视失败》
例二: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击日寇入侵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60年后的今天,鼓舞我们在“四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凭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还是中华民族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由此,我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二)逆起
逆起,就是“反其意而说之”,从事理的反面先说起。即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
例:
吝啬,曾被艺术大师巴尔扎克用来形容葛朗台一类人物,世人不愿与之“结缘”。然而,生活中也有另一种被人不理解而戏称为“吝啬鬼”的人,与之“结缘”的,恰恰是有所作为的人。例如我国文学泰斗 茅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于己”,即“慷慨于人”的人。
(三)警起
警起就是用名言警句、诗词对联或是谚语俗语、歌曲开头,这种开头,含蓄蕴藉,雄奇有力,富有哲理,能吸引读者,增强说服力。
1.古语有云:君子这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切莫走近”》
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加入 WTO ,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入世,不仅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意味着中国文化与 WTO
成员文化的一种接触、碰撞、融合与对接。”《 WTO 与中国文化》
3. 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张弛有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欣赏这样有弹性的人生态度。《张弛有度》
4.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拼打,爱拼才会赢。拼搏是一种人生态度。 《爱拼才会赢》
例一:01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诚信归去来》开头:“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首先是题目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机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接着援引名言警句,开篇不俗,既领起下文,又突出“诚信”之重要,契合题旨。
例二:“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
(四)喻起
“巧喻而理至”,开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理的形象性,使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明朗。
例一:1994年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这样开头:“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作者巧妙设喻,理趣盎然,读者可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文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华美的文采,令人回味无穷。
例二: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五)比兴抒情式 比兴起
1. 蜜蜂因忙碌于花丛之中而被人赞美,燕雀因忙碌于衔泥营巢而为人称道,人生同样因忙碌于理想追求而精彩纷呈。《人生因忙而精彩》
2.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尽显双赢智慧》
3.风雪中,梅花凌寒奋力开放于是才有了浮动的暗香;悬崖上,流水弃命奋力一跃于是才有了飞鸣的瀑布。生活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有拼搏人生方能绽放异彩。《爱拼才会赢》
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充满诗意,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六)释起
阐释题目含义破题,引出正论。
例一:
“习惯”一词可谓尽人皆知。小至个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习,常习也;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自然之理当然无可厚非,对自然之理倘要怀疑甚至于否定,那么,被斥为“异端邪说”,也是顺乎天理人情的了。囿于既定之规,于是就沉默,生活于“雷池”禁区之内不敢越出半步,于是几百年几千年,不再创新,不再奋进。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习惯已成为阻碍华夏进步、中华振兴的阻力。
例二:《毁树容易种树难》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种树是难啊,要择树种,要辛勤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对毁树者来说,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或者随意折断嫩枝,使其不能正常生长,或者在树干上予以致命的一刀,即使不死,也得几经春雨,才能恢复生机。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
(七)比起
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
例一:
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一位王宝森,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两个人都
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一个早已被人唾弃。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八)疑起
疑起,顾名思义是用设疑开头。这样的开头,预作铺垫,借以蓄势,引出后文,启人思迪。或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议论。
例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如此步步设疑,层层追问,问中含奇,话外有意,既点明了文章主题,又有助于全文的展开,可谓一箭双雕。
例二:细品某君睡吊床、嚼苹果的漫画,颇生感慨。这幅漫画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是爱孩子?而晚辈该怎样自强自立?如果在家长的荫庇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丧失了自强的斗志,那么这种“爱”,只能造就庸才。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九)叙事引旨式——记叙故事、寓言或者生活中的事实,运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集中蕴涵主旨的故事内容,然后自然引出题旨。
1.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的时候,给听讲的莘莘学子出了一道题:2+2=? 一时间,全场寂静,满座哑然。其实,这本是一道连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但听众们万料不到答案会如此简单,所以竟无一人作答。人们迷信权威,往往丧失自我主张,肩膀上要长着自己的脑袋,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想。
2. 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发现自己》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吸引读者。
想一想,这些开头方法平时见过、用过吗?有什么体会认识?这九种开头法,各有各的长处:直入法简洁明快,反入法跌宕曲折,渐入法居高临下,交代法亲切自然,引出法生动具体,设疑法引人思考。这些方法是从文章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在实际运用中自然也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同一篇文章设计怎样的开头,既要看文章内容,又要看自己的习惯和学识。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开头又可以兼用不同的方法,这都有变通的余地。在经过一定训练后,有了一定的开头“设计”意识,连我们所立的这些名目也尽可以不去管它,那就真进入了“无法”的自由境界了。
结尾和开头一样,在文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曾云:“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尾”。古人把“豹尾”和“凤头”并提,既说明了结尾的特殊作用,又包含着结尾要有力度的主张。好的结尾既然要能使人回味整篇文章,重新咀嚼,所以是需要苦心经营的。对快速作文来说,收笔不仅要好而且快,因此,明确结尾的基本要求,熟练地掌握结尾的基本方法也是快速作文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成功的结尾就象优美的乐章要有好的尾声,或余音袅袅,或震人心魄。议论文的结尾能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想一想,结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完成主题。结尾要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赞美“卒章显志”的写法,就是说篇末要体现主旨。
2、 简洁有力。结尾是给读者以最后的,决定性的印象部分,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明确有力。
3、令人回味。这与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一样,结尾要令其念念不忘,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议论文的结尾形式:
议论文结尾的几种形式:
1、推进式。如《机遇》一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一个人要把握好机遇后,顺势由此及彼,由个人推及到国家,写出了这样的结尾——
机遇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每一次竞赛、考试、评比又何尝不是机遇?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不断学习准备着,准备充分者,自然能脱颖而出。
机遇待人如此,待国亦如此。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经把握住了一次改革开放的机遇;在第三次产业革命蓬勃而起的今天,开发国门的中国又同样面临着机遇,中国人在努力发展生产力,这生产力便是“必然”的准备;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把握住每一个科技腾飞而来的小机遇,把握住这些小机遇,才能把握住这一个振兴中华的大机遇。(《机遇》)
这样的结尾,对上文进行了小结,然后又深化开去,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一步,使整篇文章提升了一个平台。
2、照应式。如《把握机遇》一文,作者在用“比尔•盖茨摸准市场行情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三国时期袁绍优柔寡断,未趁许昌空虚一举攻下而坐失良机、兵败官渡”这两个事例从正反论证论点后,写道——
“幸运之机好比市场,只要错过机会,价格就将会变化。”希望历史的教训能够打消某些人对“下一次”所抱有的幻想。成就事业,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一个敏感的头脑,培养一份过人的胆识,这样你才不会错过机会,也不会因此而付出代价。
就像比尔•盖茨,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我相信他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他的成功也就是因为他能够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去为自己创造机会,从中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聪慧的大脑所储蓄的条件。 (《把握时机》)
这个结尾,先由上述反面论证顺势议开,与上段形成照应,深化论点,再回应正面论证一段,进一步论证,有利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联系式。如《机遇出人才》一文,作者在用战国的毛遂、三国的孔明的事例论证他们在机遇面前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之后,这样写道——
机遇不喜欢懒汉,也不欣赏投机,机遇总伴随着勤奋努力的人,不断开拓的人,持之以恒的人,力求创新的人。若你没有“千里马”的本领,再多的机遇也是徒然,因为只有能力作保证,机遇作为条件,你才能脱颖而出。
机遇出人才,时势造英雄,只有把握好机会,创造出机会的人才会得到更大的发
展 (《机遇出人才》)
这样的结尾,紧密联系实际,先从反面说,再从正面提出要求,使全文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
4、感召式。《成功靠机遇》一文在列举柯南•道尔写作侦探小说、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鲁迅弃医从文等事例证明机遇等成功的重要性后写道——
厚重的人类历史,客观的社会现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成功靠相遇。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事办好,中国当代名人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榜中的老大即为“抓住机遇”。让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抢抓机遇,大显身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功立业吧!(《成功靠机遇》)
这一结尾先对上述的议论进行了总结,接着用邓小平同志的话、中国当代名人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材料鼓动我们,发出号召,进一步阐明作者的议论意图。
理一理,这些结尾方式平时见过、用过吗?有什么体会认识?
【课内练习】
一、1982年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年考生的作文开头,几乎都是“解题”,说明题句的出处,串讲句意。有论者对此感慨道:“这样写当然不错,合乎一般的思维逻辑,属于意料中事,但大家都这样写,尽管事先没有也不可能商量过,仍难免千篇一律,令人眼疲神滞,昏昏欲睡。”有的同学根据本单元提供的方法,重新为这个题目的文章设计了开头,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下面摘录几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高尚的幸福观,又是何等深刻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创业建功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座右铭。(直入法)
现在,老百姓经常议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某些干部的腐败:公费吃喝,免费旅游,贪污受贿,抢官争权,自己享受了还要为儿女捞,自己有了住房还要给子孙搭安乐窝,难怪老百姓说“一等公民是公仆,子孙沾光享清福”。这使我想起了范仲淹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入法)
人生总不免忧乐。朋友,当有人突然问你:你为何而忧?为何而乐?你怎样回答呢?(设疑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名记者到德国去采访。那真是一片废墟。然而他在一家的窗台上发现了花,一盆开得并不算灿烂的花。这位记者就想: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为什么?因为他看到了一种精神。一个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今,一股“一切向钱看”之风越刮越猛,我们更要提倡一种“精神”,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出法)
需要说明的是,同是“直入法”,又有不同的“直”法,同是“反入法”,又有不同的“反”法,这都得和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相适应。此外,还有用“交代法”的,用“渐入法”的,更有混合运用不同方法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题的理解和内容的设想,也为它设计几种(不少于三种)不同的开头,在班上进行交流。
二、阅读下面文章,分别为它设计三种不同的结尾。
教师的眼光
有位青年歌手应邀去电影制片厂录音,顺道拜望母校的师长时,原班主任和两位科任老
师显得有点儿“尴尬”──他们曾因这个学生某些功课不好,屡屡予以罚站、讥笑、挖苦,进而下令:“不许再去合唱队!”
这件小事,使我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假如班级上赫然出现一个“爱迪生”,恐怕不会有教师投之以冷眼,施之以讥笑。冷漠态度的产生,大都是因为学生不但还不是“爱迪生”,而且还有“某些功课不好”的事实。至于学生对情之所钟的爱好的专注,又常常被视为“某些功课不好”的根由,乃至出现下令“不许再去合唱队”之类的事。
显然,这里不仅有个对待学生应有的“态度”问题,更有一个认识学生的“眼光”问题。教师的这个“眼光”问题不解决,出现怠慢“爱迪生”的事还算小,还可能把“爱迪生”扼杀在摇篮之中。
中学课程门类繁多,中学老师往往只任单一的课程。如果教师的眼光只囿于自己所任的课程,一味强调“我这门最重要”,那就容易有意无意间把学生看“扁”了。教师看学生,应该取“目有全人”的眼光,知其所短,亦知其所长,知其性情、才能、志趣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因材施教的措施,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自我认识。这样就能发扬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短处,保证其聪明才智的充分施展。
教师看学生不仅要摒弃“片面观”,而且要防止“停滞观”,取发展的眼光,既看到学生眼下出现的苗头,也洞察未来发展的趋势。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有点不拘一格的魄力。上面提到的那位歌手,当初在遇到“不许去合唱队”的禁令的压抑后,可贵的是,该校领导却非常重视,进一步认真考察了这个学生的现状和潜力,不但取消了“禁令”,还大胆而果断地决定她可以免学部分课程,让她更好地发挥专长。这不能不说为这个歌手的成才,从一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课外练习】
一、分别给下列文题设计不同的开头:
1.“人格”小议
2.“我”,并非微不足道
3.“人生难得一知己”吗?
4.从“圆”想到的
二、下面的文字是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请你阅读后为它补头续尾,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方案。要注意切合原文内容和结构特点,并把开头和结尾结合起来考虑。
粗心·专心·事业心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确实是够粗心的了:有一次,他请老朋友吃饭。入席以后,他说去取一瓶酒,竟一去不复返,害得那位老朋友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影子。原来,牛顿去取酒时,忽然想起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竟跑到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做起实验来,把那位老朋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又想起了科研中的问题,手就松开了,放掉了缰绳。他走到山顶,这才发现马儿跑了!
牛顿的粗心,是生活上的粗心。他在生活上的粗心,是由他对科学的专心引起的。牛顿在科学上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正因为他把全部心思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
在科学家当中,像牛顿这样的不乏其人。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一个桥头等候朋友,等着等着,他陷入了沉思,连雨水湿了衣服都不觉得。他想了一会儿,就掏出纸条,记了起来。这时雨点打湿了纸条,他才发觉正在下雨。他赶紧把纸条放进衣袋,却又沉思起来,忘记了冰凉的雨点打在他的脸上。
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常常被人们认为“怪”,甚至被称为“科学怪人”。其实,“怪人”不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怪”,往往是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钻研科学引起的。正如俗话所说:“一心不可二用。”他们的心思全部扑到科学上去了,自然对别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了。
科学家们专心于科学,生活上总是从简从朴。爱因斯坦连会见以色列总理古本里安时,也不打领带,不穿袜子,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同样,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受到沙皇接见时,事先声明,请允许他随便穿什么衣服──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门捷列夫的衣服式样,是他自己设计的,口袋很大,便于放笔记本。至于是否“时髦”,他认为是无所谓的。牛顿的袜筒,常常缩到脚后跟,他毫不在乎。陈景润穿鞋子常忘了系鞋带,衣服钮扣也常扣不齐。专心致志的科学家这样不注意生活细节,是可以理解的。
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在科学上专心,正是他们对科学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这正如丁肇中所指出的:“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事业心。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科学家们把科学作为毕生献身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科学的进步而奋斗。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在他的最后一年──92岁时,出版了巨著《昆虫记》的最后一卷──第十卷。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在临死前,躺在病床上修改校样,说完“我现在改正的才对了”这句话后半小时,与世长辞。爱因斯坦在临死前仍在改写统一场论的科学著作,对陪伴他的亲人说完“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地去睡吧”,就离开了人世。
下一篇:出版学概论Chapt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