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_李焰
发布时间:2024-10-12
发布时间:2024-10-12
《财贸经济》2000年第9期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
李 焰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00872)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经济的浪潮以及中国即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要的事情。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之一是利率风险。由于几十年的利率管制,中国商业银行界对利率的波动及其影响十分陌生,以至于在1996~1998年央央连续7次降息的过程中束手无策。目前中央银行已开始考虑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利率市场化从而利率幅度波动将不会是很远的事情。本文希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专门研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率风险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投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有众多的因素可以干扰未来收益性,如商品与劳务价格的波动,利率的波动,汇率的波动等等。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风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风险的存在既是问题更是机会。这一点对于金融机构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管理风险。
表1美国1年期利率变化单位:%
年份1年期国债到期
收益率
年份
1年期国债到期
收益率
年份
1年期国债到
期收益率
年份
1年期国债到期
收益率
19623.1019724.95198212.2719923.89 19633.3619737.3219839.5819933.43 19643.8519748.20198410.9119945.32 19654.1519756.7819858.4219955.94 19665.2019765.8819866.4519965.52 19674.8819776.0819876.7719975.63 19685.6919878.3419887.6519985.05 19697.12197910.6519898.5319995.08 19706.90198012.0019907.89
19714.89198114.8019915.86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公报
商业银行面临着多种风险,利率风险是其中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率波动大大加剧。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统计,自1962—1999年的38年期间内,美国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3.1%上升到1981年的14.8%,而后又降至1999年5.08%。1962—1968年期间平均国债到期收益率为4.32%,1969—1978年平均为6.65%,1979—1989年平均为9.82%,1990—1999年平均为5.36%。面对如此高的利率风险,西方商业银行迅速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避免损失,提高收益。同时,银行加大证券投资比重,提高资产证券化程度,并积极推行资产负债管理。
33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根据利率变化的趋势,运用各种工具,设法使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最大化,银行的净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形成三种管理技术。第一种是表内管理技术,即对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的期限进行比较和调整,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包括以收益为基础的缺口管理技术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持续期管理技术。第二种是表外管理技术,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期货、利率调期、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等。无论表内管理技术还是表外管理技术,所针对的都是利率变化时,在既定资产期限和负债期限结构下银行的收益和价值变化的风险,没有考虑利率变动时由于借款人提前还款,以及存款人提前提款的影响。对于客户(借款人和存款人)在利率变化时行使选择权而引起的风险,银行可以运用证券化(secu ritizati on)技术进行管理,即通过将资产或负债证券化的方式,将其转移至表外,达到降低隐含选择权风险的目的。证券化是资产负债管理的第三种技术。
从以上对于各种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表外管理技术需要种类齐全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一个运做良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至于证券化管理技术,除了表外管理技术所必须的条件外,还需要有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商业银行运用这两种技术的条件尚不成熟。表内管理技术是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传统技术,对于证券市场的需求不高。因此,本论文讨论的重点放在表内管理技术,尤其是其中的资金缺口管理技术上。缺口管理(gap m anagem en t)是一种针对资金缺口的利率风险管理。此处的资金缺口,是指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比较后的差额。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谓之正缺口,反之为负缺口,二者金额相等时为零缺口。显然,短期及浮动利率的资产(负债)项目均归于利率敏感类。另外,即将到期的资产(负债)也属于利率敏感类。缺口管理的依据是,当利率上升时,如果是负资金缺口,就会使利息的支付额大于利息的收入额,导致净利息差缩小。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是正资金缺口,净利差会缩小。只有在零缺口时,利率的波动不会影响净利息收入。因此,为了保证银行净利息收入,应根据利率的变化调整资金缺口。保守的缺口管理,是始终维持零缺口;积极的缺口管理,是设法根据利率预测,形成或正或负的资金缺口。因此,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三个部分:衡量资金缺口、预测利率变动趋势、调整资金缺口。目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银行均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M C),负责包括缺口管理在内的决策和日常管理。
缺口可以反映银行净利息的金额和变化,但不能直接反映股东权益价值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为此,在高度关注股东权益价值,并以股东财富价值最大化为公司财务管理唯一目标的经济社会中,产生了持续期(D u rati on)管理技术。其实,后者与前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将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表达由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转变为权益的市场价值。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全部股份化,即便股份化,也存在主要股权虚置的问题,因而,至少在较长时间内,股东权益的市场不会成为重要关注点。为此,本论文将不讨论持续期管理技术,重点讨论缺口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风险以及管理状况的实证分析
中国的利率尽管自1952年以来始终是管制利率,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也频繁调整。根据统计,在1978—1999年22年时间内,银行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从3.24%上升到10. 98%,以后又降至5.11%。利率调升用了约17年的时间,利率持续下降用了约4年的时间。从1989年起,利率调整的频率逐渐加快,幅度逐渐加大。尤其1996年起,央行连续7次降息,平均年降息1.47个百分点,期间还包括银行存贷利差缩小。而美国1976—1985年利率波动幅度43
上一篇:7、灭鼠、蟑、蝇、蚊标准
下一篇:浅谈中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