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时间:2025-07-08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作者:刘荣成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30期

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管理目标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实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有利。管理当局可以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财务报告拥有更多的信息含量,以便更好的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传达公司当前和潜在的财务信息,消除会计信息系统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弊病。本文从盈余管理的理论出发,阐述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探讨了消除企业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以期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 治理结构

近年来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使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适度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在稳定物价和增强投资者信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等不良后果。随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引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其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空间。本文从盈余管理具体定义出发,分析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动机后阐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定义及动机

( 一 )盈余管理定义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采用一定手段尽量使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具体而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虽然经理人员和董事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导致了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即会计收益)。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

( 二 )盈余管理动机 (1)以报酬契约为动机的盈余管理。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企业是一个多边契约的集合。股东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契约来规范经理人员的行为,使得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股东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趋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报酬契约。但是由于企业市场价值的不可观察性和对经理人业绩考核指标分解的困难,大多数报酬计划都是通过会计数字(通常是盈利指标)来衡量管理业绩并对之进行奖赏的(Ross L. Watts, Jerold L. Zimmerman)。这就使得经理人员产生了通过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进而增加其自身报酬的愿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