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对女性观念的建构(以《非诚勿扰》为例)
发布时间:2024-09-25
发布时间:2024-09-25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电视相亲节目对女性观念的建构(以《非诚勿扰》为例)
内容摘要:《非诚勿扰》是2010年1月15号由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节目,节目定位经历了从最初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到现在的生活服务节目的转变。该节目一经推出,引起了巨大轰动,2010年3月28日收视率创下2.82%的新高,位居中国内地周末节目收视冠军;2010年4月11日18期收视率再次攀升,创下3.76%的惊人收视;2010年5月9日25期收视率以4.15%创下了综艺节目的新记录......节目的高收视率让该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迅速脱颖而出。(非诚勿扰百度百科)节目在高收视率的背景下,也引起观众学者的讨论,纷纷对其进行各角度解读。本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男权话语
一,内地电视相亲节目的三次热潮
2010年,我国各省级卫视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节目类型——情感类相亲节目。对于此类节目,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类型界定,根据资料搜集,大部分研究把节目归于娱乐节目或者谈话类节目进行阐述。
追溯此类节目在我们的发展源头,要回到上世纪90年代。山西电视台1988年在中国内地开办了第一档相亲类节目《电视桥》,也是内地第一档相亲类节目。《电视桥》引起了第一轮电视相亲热潮,在维持了两三年后归于沉寂。
而1988年由湖南卫视和凤凰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和《非常男女》则把我国的电视相亲热推向第二个高潮。尤其是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在我国内地电视节目中曾创下了收视奇迹,在电视上风靡一时。在此期间,各个卫视也推出了此类相亲节目,使其后的一段时间,电视相亲节目充斥电视荧屏。在最辉煌的时候,一共有30多个电视相亲节目。比如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推出的《好男好女》,北京卫视的《今夜我们相识》,河南卫视的《谁让我心动》等。这些相亲节目在经历了辉煌时期后,最终还是淡出荧屏。2000年后这些电视相亲节目因为收视不佳,纷纷停播。之后,此类相亲节目很少,为这一时间段的电视相亲热画上了一个句号。
湖南卫视审时度势,在12年后创办了《我们约会吧》电视相亲节目。此节目是湖南卫视是引进国际经典交友节目《TAKE ME OUT》,然后再当年《玫瑰之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一档相亲交友类节目。与此同时江苏卫视在2010年1月15号推出了《非诚勿扰》,一经推出收视率急速上升,超过同类节目。以湖南台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的一批相亲节目创造了中国电视相亲的第三次热潮。
二,节目定位建立在假设上
改革开放,中国女性主义开始兴起.至今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这是中国女性主义的萌生期.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主要以翻译介绍西方女权主义及具有女权倾向的女性文学.第二次浪潮是在90年代中期第四届世界妇女问题大会召开前后,这个时期,一方面表现在女性写与写女性的书籍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与第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相比,这个时期的女性主义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介绍研究的问题越来越丰富和深入.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女性主义进一步苏醒,提出女性诗学的概念,在承认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推动性别歧视的改变,并力图在双性的差异中打到平等与和谐.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非诚勿扰>是本质是电视相亲节目,与传统的一对一的相亲方式不同的是,该节目是一个男嘉宾现场接受24位女嘉宾的挑选,在最后的权力反转中男嘉宾才可以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女生的方式,也就是说男女人数相亲比例是1:24.<非诚勿扰>之所以选择这种相亲的模式是因为节目定位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上.国内某婚介网站在“光棍节”当天发布的《2011世纪“光棍节”婚恋微调查》显示,年轻人选择恋爱对象考虑“经济状况与家庭背景”占首位,为42.6%,而选择“人品修养”的人数仅为25.7%。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匹配模式依然占据社会的主流.男士希望找一个优秀的女性,而他们对优秀的女性的定义可能只是要求女方会持家,很体贴,并不要求女方工作有多好能力有多强.而女方也希望找到一个优秀的男士,不过对优秀的定义不同.男方长得好看的,可能她们觉得男方没有钱,觉得男方有钱的,可能又觉得男方不够帅气,即使综合实力很强的女性,可能女方仍然觉得还有更优秀的男嘉宾.如此的信息不对称,要想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一部分人势必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但是,这样的妥协却并不多见。<非诚勿扰>选择这种多对一的模式,是基于一个假设,假设当下语境里面女性主义的苏醒和现状.而这种假设下的节目定位本来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兴趣.
三,节目形式上的女性主义
1,舞台包装
舞台主要有观众席、舞台、后台三大部份,观众席包括座席、音响环境、视角视野、进场出场路径、物理环境;舞台包括灯光、布幕、音响、演出道具等等;后台包括换装化妆、文武场(乐队)、过场通道、基本道具陈放、以及准备出场空间等等。
A,舞台<非诚勿扰>舞台属于伸展式舞台,伸展出去的两边是观众席,伸展出去的一端是24位女嘉宾,24位女嘉宾以弧形的方式展开,另一端是男嘉宾和主持人.首先从男女嘉宾数量角度看,男女比例是1比24,女嘉宾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体现了女性在节目中的强势地位.在从男女嘉宾的位置来看,男嘉宾站在女嘉宾们的下方的中心位置,当男嘉宾置身在24位女嘉宾的中心位置时,会不自觉的有一种压迫感.在从画面构图来看,女嘉宾是在画面的上方,男嘉宾只是在画面下方的一个小点上,这也体现了女嘉宾在节目中的主要地位.
B,色彩 现代的科学研究资料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是以上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的界限和区别都是通过色彩区别和明暗关系得到反映的,而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对色彩的兴趣导致了人们的色彩审美意识,成为人们学会员能够色彩装饰美化生活的前提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非诚勿扰>主要有红蓝两种基本颜色:粉红色和蓝色.在<非诚勿扰>文字LOGO上,运用的就是这两种色彩,而更多的运用是粉红色,节目现场也是整个粉红色的感觉.粉红色代表的是女人,蓝色代表的是男人.这也符合了<非诚勿扰>是相亲节目这个本质,更多的粉红色也代表了女嘉宾在节目中的中心地位.粉红色在节目现场的运用和搭配也容易给观众制造浪漫的氛围和感觉
C,音乐在一档电视栏目中有很重要的渲染气氛的作用,音乐是作者用有规律的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听者在旋律和歌词的感受中达到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共鸣。《非诚勿扰》以女性为主的相亲节目,在选择音乐方面也比较讲究。当女嘉宾依次出场时的音乐是艾薇儿的《girlfriend》,里面有几句歌词:“你一直是如此地令我上瘾 我可以成为你的女朋友 我想要成为你的女朋友 我想我们现在就应该在一起 ”这些歌词直白的反映了一个女孩对男孩的直白的情感表达,在当今爱情里面,当女孩喜欢一个男孩时,不在是传统的娇羞矜持,而是喜欢就表达,喜欢就去爱,喜欢就勇敢去追求,俨然是一副敢爱敢狠的姿态。当男生选择心动女生时另外两位女生归位的背景音乐是萧亚轩的《不爱,请闪开》,这里面的几句歌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词“楚楚可怜并不是我的招牌 不爱我请闪开 我不是爱情乞丐 我没有欠你债 ”,这是一种宣言,在敢爱敢狠的女孩对心动的男孩表达爱慕遭拒绝时,女孩表现的仍然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我喜欢我表达,你拒绝你就闪开,我不需要你的同情,也不需要你感到残忍感到心痛,因为爱情就是这样。这充分表达了在爱情面前,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从这两首表达的观念是新型时代女性的爱情面貌:在表达爱情方面直接勇敢大胆,在被拒绝时,不卑不亢。歌曲的表达符合节目定位在新型女性主义的基础上。
2,节目规则
《非诚勿扰》有三个环节:爱之初选择 爱之在判断 爱之终决定,当男嘉宾上场,环视女嘉宾,然后选择心动女生,24位女嘉宾凭借男嘉宾的长相 身高 精神状态 举止 谈吐等特点来最初自己的初始判断,同意亮灯,否则灭灯。当有灯继续亮起,男嘉宾才可以继续站在舞台上。接下来相继播放男嘉宾的三段视频,第一段主要是男嘉宾的一些基本资料,第二段主要是自己曾经的爱情经历,第三段是朋友亲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每段视频播放过程中或播放完后,女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作出判断,选择灭灯还是留灯,如果三段视频播放完后,还有女嘉宾留灯,那么男生将权利反转。 如果最后留灯的女嘉宾只有一个,那么主持人会问,男嘉宾愿不愿牵手,愿意就牵手离开,不愿意就单独离开;如果最后留灯的女嘉宾有两个的话不包括心动女生,那么除了这两个女嘉宾要上场外,心动女生也要走上台前,最后的选择中,男嘉宾要选择心动女生,可能会被拒绝,如果选择两外两位女嘉宾中的一位,那么可以顺利带走一位;如果最后留灯的女嘉宾有两个包括心动女生的时候,那么男嘉宾可以顺利带走一位心动女生;如果留灯的女嘉宾有三个,那么男嘉宾要灭掉一盏;如果留灯的女嘉宾有三个以上包括心动女生,那么男嘉宾要灭掉只剩两盏,如果不包括心动女生,那么男嘉宾也得灭剩两盏,还要算上心动女生共三位女嘉宾。男嘉宾权利反转之前,女嘉宾一直把握灭灯的主动权,心动就留灯,不喜欢就离开,灭灯留灯都可以没有理由。男嘉宾权利反转之后,虽然男嘉宾把握了选择的主动权,但是男嘉宾的这种主动权是建立在女嘉宾的意志上面,如果女嘉宾喜欢男嘉宾,可以留灯到最后,不管是心动女生还是非心动女生,留灯的女嘉宾都有可能被男嘉宾带走,如果心动女生最后没有留灯,最后还是站在舞台的时候,心动女生可以在考虑要不要跟男嘉宾走,这个时候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心动女生手上.所以不管是男嘉宾权利反转之前还是之后,女嘉宾都是处在主动的位置.这种主动的位置是由女性在节目中的地位决定的,女嘉宾在节目中的地位是由节目的假象定位决定的,而节目的这种假设定位又是在当前这种女性主义的语境下.
3,叙事结构和类型
A,叙事的结构 传统的叙事结构一般都有开头 中间 结尾,通常从平衡受到破坏开始,情节随着破坏带来的影响向前发展,知道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的也许是一种不同的平衡.<非诚勿扰>里男嘉上场接受女嘉宾的评头论足,有时可能因为男嘉宾的一点过错,女嘉宾就全部灭掉灯.当女嘉宾把所有灯都灭掉后,男嘉宾也就没有继续走下去的权利.整个节目的叙事以女嘉宾的灭灯结束而结束.男嘉宾都不知道自己走到那一步.于是观影的快感已不在是停留在对整体意义的理解上而转移到了叙事的曲折性和对不可知性的探讨性的快感中.
B,叙事的类型 《非诚勿扰》在环节的设置中将女性权利,男嘉宾在出场之后首先面对女嘉宾的辛辣点评虽然也有反驳机会,但面对24位女嘉宾,使男性的话语权处于劣势,节目就在这种悬殊的话语权利中进行着,一反男性话语权占绝对优势的传统。
B,叙事的类型 《非诚勿扰》相亲节目都在环节设置中将女性权力放在前面,男嘉宾在出场之后首先要面对女嘉宾们的辛辣点评,虽然男嘉宾也有反驳的机会,但是1比24的悬殊比例常常使男嘉宾的话语权力在舞台上处于劣势,节目就在这种悬殊的话语权力对比中进行,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一反男性占据话语权力的传统。
长期以来,女性作为一种“他者”的形象被建构,在历史上的“语言学转向”中语言被赋予了社会文化和权力实践形式的功用,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我们在生活世界中一直在将人归类,但在这些无数类目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却被划归为与我群存有差异的“他者”。这些类目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在社会中本来混沌的人群立刻被贴上了种种勾联丰富的文化意涵和概念联想的“标签”,从而被清楚而永久的区隔开来。[5]一旦这种二元化对立形成,就被约定俗成而不易改变。大众传媒再现任何社会角色的形象时就可自然而轻易的将特定个体加以类目标签化(category labels),就如同简化的逻辑三段论一样,某一特定个体被归类于某一种人,也就同时预设他拥有那些简化、本质化的特征。福柯认为,认识或思想方法不是由人,而是由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推理结构所决定。[6]
女权主义者认为,在我国的大众传媒形象建构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话语权力的边缘地带,丧失了社会主流话语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女性的身体经常被投放到大众媒体中作为男性观赏的对象。约翰?伯杰认为: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即被观察者是女性。这样她将自身转化为一个客体,尤其是转化为一个视觉的客体,即一种情景。[7]女性的外在身体在传统上作为男性观察和品头论足的对象,女性也一直作为大众舆论中的弱势话语形象,但是节目却将男性置于被点评的境地中,特别是在“爱之初体验”环节中,仅仅凭借男嘉宾的长相、着装就由女嘉宾做出评价,更是带有了不一样的女性主题意志。
虽然仍有很多观众在观看《非诚勿扰》时为女嘉宾的外形所吸引,女性身体审美准则并没有被彻底颠覆,但是节目中的女性强势话语权的获得具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4,看与被看
A,相亲节目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愉悦。一个是窥阴癖。观看本身是快感的来源,就像被看也是如此,是一种愉悦。最初,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别三论》把窥阴癖看成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性本能以独立于性刺激区域的驱动力而存在。在这一点上,他把窥阴癖和那种把他人当成物并置于其好奇凝视和控制下的行为联系起来。他的特例集中围绕着儿童的性活动,观看的欲望以及满足他们对私密之处和被禁止之处(对他人生殖器及其功能的好奇,对于有或没有生殖器的好奇,以及回顾最初情景的好奇)的欲望。在这个分析中,窥阴癖在本质上是积极主动的。(后来,在《本能及其变迁》中,弗洛伊德进一步深化了他关于窥阴癖的理论。最初,它属于前生殖自淫,后来观看愉悦通过类比转移到他人。主动的本能和以自淫发展的形式这两者关系密切。)尽管本能被其他因素调整,特别是自我的建构的因素。本能依旧以把他人当做物来观看的愉悦为色情的基础而存在。发展到极端,本能固定成颠倒,产生强迫的自淫狂和窥视狂,他们唯一的性满足来自于观看,以一种控制意识观看物化的他者。
从电视上看到的是如此明白的呈现出来。《非诚勿扰》女嘉宾出场的方式比较特别,女嘉宾是按顺序依次从门里走上舞台,每次两个女嘉宾出现在镜头前面,他们年轻漂亮,身材面容姣好,穿着打扮时尚靓丽。女嘉宾走到舞台的时候,他们依序站在自己的位置,镜头会时不时给所有女嘉宾的全景,在男嘉宾从滚筒电梯里面出现到站定舞台,镜头会给不同女嘉宾特显,在女嘉宾选择停顿时,镜头会在男嘉宾和女嘉宾之间不断的切换。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来说,看与被看都是一种愉悦,女嘉宾在上场和节目中展现的自己,出现在现场观众电视机前面观众所有人面前,对于女嘉宾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他们原始欲望的一部分。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B满足了观看愉悦的原始欲望,但是它也走的更远,它在自恋方面发展了窥阴癖。电视节目集中在人的身体。在节目中,比例,空间,故事都拟人化了。在此,好奇和观看的愿望融合着相似和认知的迷恋:即与人的脸,身体,人的身体和周围物的关系,人在世界当中的视觉呈现融合在一起 。雅克- 拉康曾描述了小孩认识到镜中形象对自我建构是多么的关键。他的分析的某些方面和我们的分析是相关的。镜子阶段出现在小孩对身体的欲望超越其能力驱动力的时候,因此他认识到自己时是充满快乐的,因为他想像他的镜中像比他体验到的自己的身体更加完整、完美。错误的认识遮盖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到的形象被认为是身体本身的反映,但是这种所谓的更为完美的自我的认识把这个身体作为理想的自我投射于自身之外,这个异化的主体重新融合成新的自我,导致下一步认同他人。镜子时期发生于小孩的语言时期。
构成想象以及构成认识/错误认识和认同的母体的是形象,这对文章很重要,因此是构成清晰的“我”,主体的母体。这是先前对观看的迷恋(最明显的例子是对观看母亲脸的迷恋)与原初的自我意识碰撞的时刻,于是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漫长的爱恋/失望关系就诞生了,这个关系在节目中表现的是如此强烈,电视观众的认识又是如此的快乐。电视构成的魅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允许自我暂时缺失的同时加强自我。自我随后跟随而来的遗忘世界的意识是形象认识的前主体时刻的怀念(我忘记我是谁,我在哪里)。同时电视使自身在塑造自我理想时显著,尤其表现在明星体系中。
而《非诚勿扰》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观看上。其一是摄像机的被看。电视摄像一般都是男性,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给观淫癖的男性看。由于摄像机的自身特点,较为沉重,而男性体格普遍要强于女性,所以不可避免导致从事摄像的都是男性。《非诚勿扰》的摄像也都是男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镜头都带有摄像师的作为男性的特点。其二是电视叙事中中的男性角色的看。在这种看中,女性角色在电视叙事中直接被设定为男性角色注视对象。首先《非诚勿扰》的节目设置上为24位女嘉宾对1位男性,制作者之所以这样设计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漂亮女生的被看,可以提高收视率。其次在节目刚开始,男性登场,主持人会让男嘉宾先看一下24位女嘉宾,然后选出自己的心动女生。男嘉宾选自己的心动女生一般是依据女性的外貌特征。这个时候24位女嘉宾置身在1位男嘉宾的注视下,女嘉宾也就赋予了被看的机会。其三是观众的看。观众模拟或者认同前两种看的心理机制,使女性被看的身份最塑造最终完成。《非诚勿扰》女嘉宾24个位置站位并不是毫无规则的随机站位。不难察觉出,靠近舞台中央的台位一般被一些漂亮女生,话题女生占据。他们是这个舞台的风景。各位女嘉宾的装束模糊了年龄 职业 性情等个性特征,都非常时尚清凉,大都浓妆艳抹,将现场变成变了各类时尚元素的秀场。张扬的女性曲线 体态 浓烈的妆容和色彩充斥着电视画面,刺激观众的眼球与感官。可以看出,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欣赏的对象。在这三个看的过程中,女性的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断满足和强化了女性的原始欲望。
C.作为形象的女人,作为观看承担者的男人
A、在性失衡的世界里,观看愉悦被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分裂开来。处于决定性地位的男性把他的幻想投射在风格化的女性形象身上。在女性传统的裸露角色当中,女性是同时被观看和展示的对象,其外表被编入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性欲)冲击中,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电视干净利落的把奇观和叙事结合在一起。(但是注意,歌舞剧中故事空间流程是如何被打断的)在常规故事片中女性的出场是奇观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她视觉上的出现却阻碍了故事线索的发展,在色情凝视的时刻动作流程被冻结了。于是这一格格不入的出场必须与叙事融合起来。
四,节目内容中的女性主义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1,话语即权力
在当代的社会理论中,事物和话语谁更重要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曾断言:在文本之外一切均不存在(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text)。他试图用话语理论去否定物质现实。这就使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思想家。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话语就是一切,文本就是一切,主体已经死去,所谓历史就是一套基要主义的话(foundationalist discourse),其特点是不容人们质疑。福柯的权力—知识形成学说旨在说明,权力的实施创造了知识,知识本身又产生了权力。权力是由话语组成的。福柯一开始曾关注过经济和物质的权力,但是随即转向否认权力是一种压制力量,是由一个统治阶级来掌握的。他认为,所有的权力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而不是压抑性的。因此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他认为,那些被压制的知识总是被排除在正式的权力历史之外,因为它打断了绝对真理的形成史。福柯不是主张用一套新的真理来取代老的一套,而是指出真理的特殊历史背景。因此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绝对真理。福柯使人们看问题有了历史主义的角度,即思想不是从没有时空限制的自然和必然中形成的,而是从历史的人们的智慧中形成的。他的历史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所谓外部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理性提出了挑战。他说:“由于它们是被造出来的,它们就能被毁掉,假定我们知道它们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后现代女权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并不是权力理论或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而是反理论的(anti —theory)。它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社会的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
在媒体中,具有支配性的话语权在性别上的分配是女性主义主张平等关注的焦点。《非诚勿扰》赋予了女性更多的话语权。
首先,话语权在节目中的数量中女嘉宾优于男嘉宾,《非诚勿扰》节目流程来看,《非诚勿扰》节目流程是这样的:男选女——女评男——
男资料陈述——女问男——择偶标准陈述——女发问——男选女结束。从这个流程里面可以看到,在选择上,男性的话语权表现在我喜欢谁,他的话语对象是多个人,而女性的话语权表现在我喜不喜欢这位男嘉宾,是单独的话语对象。男性的话语对象显然要多过女性,表面看,男性话语权要多,实际上不是如此。首先男嘉宾上场,机会只有一次,从男嘉宾入场到男嘉宾退场。男嘉宾是否可以带走一位女嘉宾,完全看女嘉宾最后是否留灯。如果女嘉宾全部灭灯,那么男嘉宾就得离场,也就意味男嘉宾不可能在现场带走一位女嘉宾,也就是说男嘉宾在现场失败。相对男嘉宾来说,女嘉宾就要保险得多,女嘉宾是不是牵手,得看女嘉宾是否对男嘉宾来不来电,如果对男嘉宾没感觉,女嘉宾可以选择灭灯。女嘉宾灭灯,还可以继续留在场上。从节目的整体来看,一般每个女嘉宾的话语数量总和要高于男嘉宾的话语总和。这就决定了女性的话语权在节目中的地位。在《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经常会问男嘉宾一句话:24位女嘉宾希望你可以顺利带走一位,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能不能带走女嘉宾就得看你的运气了。这个运气是由女嘉宾决定,女嘉宾愿不愿跟你走,就得看你符合不符合女嘉宾的口味了。主持人的这句话,还可以看作是对女嘉宾在节目中的优越地位的再一次肯定。
其次,女性的话语权有增加趋势。《非诚勿扰》进行整顿后,新增了女性点评嘉宾:黄菡。黄菡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党校教授,一个是女性。从党校教授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增强节目的质量,把好关,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从女性这个角度来说,在女嘉宾选择男嘉宾左右为难的情况下,黄菡可以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女嘉宾做出选择,在男嘉宾对女嘉宾不理解时,黄菡可以说出女性的想法,以帮助男嘉宾做出选择。在整个过程里,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黄菡无疑增加了女性的话语机会和话语力度。节目在2012年也有变化,节目开始在每期节目之前播放女嘉宾的短片。这个短片是节目组专门为女嘉宾制作的,时长1分多钟。短片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女嘉宾的成长经历,性格爱好 爱情观念等,比如节目里面的吴瑜,她是一个作家,在节目里,他对男嘉宾的言论极其犀利,男嘉宾会辩论,但作为作家的吴瑜口才极好,经常把男嘉宾说得无话可说,让男嘉宾窘迫。吴瑜的表现让很多观众厌恶她,觉得她爱出风头,自大,自傲。其实真实的吴瑜不是这个样子,她喜欢到朋友的酒店里面去帮忙,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她喜欢看到别人美好的爱情,而且喜欢把他们写下来。她对奶奶印象很深。吴瑜每次回家,奶奶总是会问她,什么时候带男朋友回来,而吴瑜每次总是敷衍的说明年。吴瑜最后一次见到奶奶是七夕节,那天晚上奶奶永远离开了。吴瑜很后悔自己的不懂事,因此许下承诺,来到《非诚勿扰》,追寻自己的幸福,也给在天堂的奶奶一个承诺。从这个短片里面,可以看出来节目里不一样的吴瑜,她真实,热爱生活,调皮。而这个角度呈现的吴瑜更多的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性。我觉得短片呈现的是更真实的女嘉宾,因为在这个短片里,你只需要单纯呈现最真实的自己,不必考虑和男嘉宾的抗争不必考虑对自己的掩饰。从短片客观作用里面可以看到,该短片无疑增加了女嘉宾的表达自我的机会。福柯说过话语既权力,女性话语量的增多,无疑也是女性权力的一次肯定与增强。
从以上的分析里,不管是节目原来女性的话语数量还是节目后来增加的女性话语权力看,《非诚勿扰》节目在女性权力方面都表现比较明显,而且女性权力在节目呈现里面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男嘉宾对女性的要求
我选择的是《非诚勿扰》从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至2010年12月12日的85期节目。样本样本容量是85期中的20期。
在爱之在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两环节,男嘉宾vcr播放和叙事对另一半的要求,集中体现男嘉宾的理想女生类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总共100位男嘉宾终有65位提出了自己理想女生的标准。将这65位女嘉宾的标准总结如下,
性格 外形 男人后盾 家庭观念 孝顺 上进心 职业 生活习惯 金钱观
49.23% 38.46% 27.69% 16.92% 12.31% 10.77% 7.69% 6.15%
4.62%
排名第一的是性格,占据总数的49.23%,这说明多数男性最在意的是女性的性格问题,这其中涉及了诸如文静 温柔 体贴 等男性对女性的传统要求,同时还包括自信 有主见 独立等标准,说明男性对女性的要求由主内偏向主。
在中国传统的平民婚姻家庭观中,“男主外女主内”曾被认为是最好的家庭管理模式,很多职业女性不仅要家庭,也要事业。同时,很多男性也尝试着把女人放在“婚姻伙伴”的位置上,开始去考虑更合理的家庭经营模式。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不再是唯一,“男主内、女主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生活时尚、追求幸福的更好模式。
而节目里男性对另一半的标准要求是女性要自信 独立 有主见,男性的转变也说明了当今社会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自己更多的权益,也希望有自己的事业 经济上可以独立。这种现实就是女性主义的表现。
3,女性对男嘉宾的要求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的一档婚恋节目,在同类节目里面收视率最高,研究这档节目,可以更好的从中了解现代都市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观念!
男性特权环节也体现了男嘉宾对理想女嘉宾的要求。在该环节中,男嘉宾可以从女嘉宾的10项基本资料里面选出一项作进一步的了解,它们选择的问题可以看出它们对女嘉宾感兴趣的地方。在20期节目中,共有31位男嘉宾进入男生特权,通过分析得出下表: 是否介意与公婆住 最不能忍受男性的缺点 消费观 家庭背景 是否想要孩子 22.58% 16.13% 16.13% 16.13% 9.68%
女嘉宾的十项基本资料包括: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婚恋史, 做家务的能力, 消费观, 生活照, 是否想要孩子, 介不介意与公婆住, 介不介意婚前财产公证, 最不能忍受男性的缺点。排名第一的问题是“是否介意和公婆住”。
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的婚姻要听从父母。媒妁之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在古代,女子抛头露面的机会是很少的,生在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一般在出阁之前是在自己的闺房内,学习琴棋书画,织补刺绣之类的针线活,所以小姐的闺房一般又称绣楼。生在贫苦的家庭,女儿可能随着父母做些活计,但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调其实是很少的。倒是为人父母者,要担起生活的重担,能更多地接触到社会,所以婚姻以父母之命倒也在情理之中。再者,之所以选择父母做为儿子婚姻大事的“代理人”。一是因为父母人生阅历较多,二是因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幸福,都是往好处促进桩桩婚事的。 其二,看看我们现在的婚姻,大凡饮食男女,只要不是性格相差太大,或者有一方太过强硬,一般都能在磕磕绊绊中把各自的棱角磨平,使婚姻得以长久维系。所以笔者自己的观点,在古代女子在出阁之前,就被封建礼教教化的没有什么个性可言了,嫁到夫家,又要遵守夫为妻纲的礼教,基本上对男方及男方的家人言听计从。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之后,只要男方愿意,一般也是能把婚姻经营成功的。 本来媳妇和公婆在一起住是符合中国的这种家族文化和习俗,但随着女性运动在全球的兴起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建立,中国的女性也开始觉醒。从80时代到今天共经历了三次女性运动高潮,这三次运动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不在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她们渴望自己的话语,渴望自己的权力,渴望在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有自己独立的地方,她们追求男女平等。在这一系列的女性主义的运动下,女性主义的观念开始改变,而“是否介意与公婆住”这个问题的设置本来就肯定了女性主义思想,有大多数女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体现了节目中透出主来的强烈的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