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分析与点评(共
时间:2025-05-02
时间:2025-05-02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题分析与点评东山二中 语文组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 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 (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 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 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 形码 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 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 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 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 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 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 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 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 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 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 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 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 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 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 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 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 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 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 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 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 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 的内容完整吗?
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 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 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 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 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 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 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 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 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 新闻。
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 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 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 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
老于 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 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 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 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 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 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 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 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 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 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 是 的状况。(2分)
答:1、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 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 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答:原因
表现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 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 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 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 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 蔽事实真相。
上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