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1春学期《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当代散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师11
春学期《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V
1. 在
“左联”时期,( )就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
A. 唐弢 B. 周木斋 C.
王任叔
D. 何其芳 满分:2 分
2. 新生代散文由夸饰性的高强度的热抒情,向着不动声色极力节制的冷抒情过渡。( )
的散文尽量隐去主体的虚浮和矫饰,主体情绪完全呈收敛状,从而呈现一种类似于“零度写作”的状态。 A. 庞培 B. 苇岸 C.
钟鸣
D. 曹晓冬 满分:2 分
3. ( )时期是周作人杂文创作生涯中最有光彩的阶段,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思想激进,
战斗性强。而且杂文体式多样,特别是那些随笔体的杂文,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对中国现代随笔体杂文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A. 《新青年》时期 B. 《语丝》时期
C. “五四”落潮后至1925
年初
D. 1925年后 满分:2 分
4. (
)较早地将视线立足于“现在进行时”,她以当时最具现代意味的发散式思维和五彩
碎片般任意自如的文体运行方式,透露了散文文体“现代化”的最初信息。 A. 曹明华 B. 巴金
当代散文 福建师范大学
C. 杨绛 D. 陈白尘 满分:2 分
5. 夏衍的作品( ),写自己在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高大祖屋,因为被他“不肖”的侄儿
租给日伪而被浙东游击队一把火烧掉,对此作者毫不惋惜,反而感到“痛快”。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埋葬旧世界、 旧思想的赤诚胸怀, 一个真正爱国者埋葬汉奸行为的凛然大义。
A. 《长途》 B. 《旧家的火葬》 C. 《从杜鹃想起隋那》 D. 《超负荷论》 满分:2 分
6. ( )在《论人情》、《唯动机论者》、《“敲草榔头”之类》、《略谈要爱》、《真的
人的世界》等杂文中,呼唤对人的尊重,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感情,猛烈抨击搞无情斗争、残酷打击的粗暴方法。
A. 周瘦鹃 B. 徐懋庸 C. 巴人 D. 丰子恺 满分:2 分
7. ( )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和最杰出的代表。
A. 陈独秀 B. 鲁迅 C. 李大钊 D. 周作人
满分:
2 分
二、多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V
1. 郁达夫早期的许多散文,如果套用他的文章题目,可以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与
他早期小说同调。名篇如( ) A. 《还乡记》
当代散文 福建师范大学
B. 《一个人在途上》
C. 《还乡后记》
D. 《感伤的行旅》 满分:2 分
2. “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
C. 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
D. 在杂文的艺术风格上,文体的样式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 满分:2 分
3. 张秀亚五十年代的散文集有( )
A. 《三色堇》
B. 《牧羊女》
C. 《凡妮的手册》
D. 《爱琳的日记》 满分:2 分
4. 下列选项中属于何其芳的作品的是( )
A. 《画梦录》
B. 《刻意集》
C. 《日出》
D. 《谷》 满分:2 分
5. 聂绀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战斗的杂文,
先后结集为( )
A. 《关于知识分子》
B. 《历史的奥秘》
C. 《蛇与塔》
当代散文 福建师范大学
D. 《婵娟》 满分:2 分
6. 冰心作品的内容主要包括( )
A. 母爱
B. 童真
C. 自然
D. 父爱
满分:2 分
7. 林燿德著有散文集( )
A. 《一座城市的身世》
B. 《迷宫零件》
C. 《钢铁蝴蝶》
D. 《都市大画》 满分:2 分
8. 在( )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
索妇女解放问题。
A. 《祖先崇拜》
B. 《随感录?三十四》
C. 《感慨》
D. 《天足》 满分:2 分
9. 据台湾学者郑明娳介绍,在媒体和出版社的导引下,80年代台湾散文逐渐形成迎合读
者口味的特点是( )
A. 字数要少
B. 文意要浅
C. 影像要多
D. 内容要熟悉
当代散文 福建师范大学
满分:2 分
10.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 )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
A. 广泛
B. 持久
C. 冷峻
D. 深刻
满分:2 分
11. 梁实秋《雅舍小品》艺术内涵的两大层面是( )
A. 对于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
B. 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调侃
C. 对于反革命分子的痛击
D. 对于社会黑暗的鞭挞 满分:2 分
12. 张洁连续创作了____等总名“大雁系列”的散文,追忆美好的童年生活,展示“一片单
一而天真的心境”。( )
A. 《挖荠菜》
上一篇: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下一篇: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