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35 页
目录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一) .............................................................................................................................. 2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二) .............................................................................................................................. 9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三) ............................................................................................................................ 16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四) ............................................................................................................................ 22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五) (30)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35 页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
化五套模拟题(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9考研学员暑期强化班模拟题,检验强化阶段复习质量及复习效果使用。
2-资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2. 蜡块说
【答案】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35 页 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 …… 此处隐藏:430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