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1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编1(给我牵挂的你们)
一、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他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为学》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八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亲》
“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
②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八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④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
“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