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0
发布时间:2024-09-20
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 至201 学年第 学期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系别/班级 姓名(学号)
思政部制
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研究——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研究
摘 要: 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在我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各地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循环经济、低碳城市”为切入点,阐述了合肥近几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策略、典型企业;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生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放在突出地位,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共赢,经济发展与资源集约共赢,造福一方。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大会后,“低碳经济”这一新的名词又开始盛行于各级各方的施政报告之中,本文试图对这几个热门概念阐述合肥近几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阐述合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概念的内在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意指提高资源产出率。“资源产出率”是反映资源节约情况的综合性指标,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建设低碳城市城市突破口,编制科学全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资源产出率的宏观评价指标应包括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其中资源产出指标包括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等;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等。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1]。现在讲的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低碳城市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建设低碳城市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
究竟什么是建设低碳城市,尚没有严格的定义。而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是发展低碳经济,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3,4]。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5]。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基本实质目的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研究
近几年来,合肥经济水平迅猛提高,造成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合肥市在2006年就制订了和循环经济存在密切关系的一系列计划。
1、合肥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分析
(一)经济条件 近几年来,合肥经济发展迅速,合肥形成五大主导产业群:(1)汽车产业群;(2)橡胶与塑料产业群;(3)家用电器产业群; (4)传统商贸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 (5) 由社会服务业、金融、物流组成的生产性服务业。
立足合肥市产业基础和优势,顺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律,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基本上合肥的主导产业主要为 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
合肥市的比较优势主要在第二产业的“制造加工业”。原因:该三大产业都有着强大的龙头产业带动发展:一,汽车及工程机械:江淮(JAC)瑞风商务车、安凯客车、昌河微型车、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等等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二,家用电器: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这两个品牌都是合肥的骄傲~ 而海尔等大型家用电器企业在合肥都建有生产基地,它们对地方财政和GDP的贡献是巨大的;三,化工及新型建材:国风集团,还有佳通轮胎,保洁等都在合肥建厂。
可以看出,合肥工业发展强劲,这些产业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而这些产业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也是建设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二)科技文化条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合肥就被定位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截止2012年,合肥现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100所。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4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
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2人,在中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排序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科研、人才资源在中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的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均建成于合肥。
从上可以看出,合肥科研实力雄厚,有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研究的技术基础。
三、合肥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成果
据核算,2012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GDP)4164.3亿元(不含巢湖、庐江),占全省的24.2%;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涨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而经济数据可喜增长的背后却是合肥市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而这后面起支撑作用的市一大批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园区和企业。一、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大力推进低碳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优先同步推进,以更高的起点、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强度,着力构造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等循环产业链。力争在每个产业链上,形成企业间原料、中间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互用,实现上下游企业间、每个产业间和清洁生产的“无缝链接”;通过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工艺,建设一个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全省第一的科技型、生态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双试点城市之一,合肥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上、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涌现了一大批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配套公司,诸如江淮汽车、昌河汽车、安徽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等,实现了电机、电池及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均本地化,真正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合肥造。三、合肥滨湖新区用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城。滨湖建设对巢湖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确定了“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的工作思路,“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成了滨湖建设的一个目标。要从根本上治理巢湖,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思想,让废物变为原材料重新进入生产领域,被人们所用,也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保证了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而这些都是合肥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
四、给合肥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一些建议
1、 围绕产业规划,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为建设低碳城市添砖加瓦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 要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一是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可以考虑建立环境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重点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和公用事业有关的环境技术研发,政府要鼓励企业引进、购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创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在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制度与法规,包括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制度、发展激励制度、中介服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产品回收利用制度等。
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要处理好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城市的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即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合肥市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创立示范企业、再到循环型工业园区的试点做起[8]。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社会--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合肥市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我市可以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内容。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机构有力协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使合肥市能真正实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点—线—面”的顺利转型,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08.
[2] 李敏琪,合肥滨湖新区用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城的思考[A].合肥:市场周刊,2012,3.
[3] 辛章平, 张银太.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15)4:98-102
[4] 张 叶,张国云.绿色经济[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7
[5] 金乐琴,刘 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 经济问题索, 2009(1):84-87
[7]关凤峻,王永生. 循环经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1):4-6
[8]朱庆虎.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思考[M]. 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5.5
[9]李健,闫淑萍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问题[A].天津大学学报,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