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时间:2025-02-23

心理学讲义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沟通

1、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机系统、人与社会。

2、狭义: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个人与个人之间

个人与群体之间

群体与群体之间

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态度、意见

3、人际沟通的功能

相互了解

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

适应社会环境

形成自我概念—自信

满足需要

二、舒茨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三、人际吸引

心理学讲义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互相接受,情感上互相肯定,互相喜欢,并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

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1、相似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增进人际吸收。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2、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双方需要不同时,互相的期望也就不同,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互补的人。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热情、开朗、幽默。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近彼此的了解,有更多的机会增进吸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的作用)

(二)群体的凝聚力(正性力量)

(三)群体中的角色

(四)群体的领导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去个体化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2、群体思维。

心理学讲义

(四)从众

1、定义: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云亦云,随大流

当你拿着电影票去看电影时,明知时间还早,可路上的纷纷开始加快脚步,甚至跑了起来,时有几句话:“时间不早了,要快了!”你会怎么想?会不会还相信你的表了呢?群众运动、团伙犯罪都是在从众效应作用下产生的。

在辨别方位,谈论社会问题解决数学习题方面,女子男子容易从众,而在购买商品,谈论人的情感反应方面,男子比女子容易从众。

实验:郑P257,谢利夫 阿希

教师的从众。

青少年校园暴力,亲情与义气

2、下列情景,容易发生从众现象

(1)任务难度高,已知条件模糊不清

(2)群体高度凝聚力

(3)个体有自卑感

(4)个体反应会公布

(5)群体有一定的规模,3人以上

(6)社会文化背景是求同的,而不是求异的。

3、从众的原因

行为参照

个体信任他人,群体对个体有吸引力,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压力(有明确和意想之分)、制裁、孤立

(五)服从

1、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德国纳粹。校园暴力。服从好的一面。

2、服从有两种:

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

对群体规范的服众

心理学讲义

3、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从众非按本愿,但自愿做出一致反应; 服从完全是不自愿的。

4、服从的影响因素

权威人物的权威性

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 情境因素

5、影响服从的原因

合法权力

责任转移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