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版教材方剂学方歌详细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七版教材方剂学方歌
一级方: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㈠
二级方: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三级方: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㈢
四级方:功用及主治证候㈣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㈠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 ㈠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㈡ 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㈡ 疏散风寒 理气和中(理气解表)外感风寒,气郁不舒(四时瘟疫)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胃肠感冒)
5.小青龙汤 ㈠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外寒里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 ㈡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止嗽散用百部宛,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1.2 辛凉解表
1. ㈡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 ㈢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㈡ 辛凉疏表(宣泄) 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㈢ 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1.3扶正解表
1. ㈡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人参败毒草苓芎,柴前独羌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喻嘉言 痢疾 “逆流挽舟”
2. ㈡ 益气解表 理气化痰(止咳)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参苏散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 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暴哑(少阴始得,反发热脉沉)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4.㈡ 滋阴清热 发汗解表 助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5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2.泻下剂
2.1 寒下剂
1㈠ 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㈠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湿瘀滞证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冬仁:清肠利湿,引利尿,消痈
3.㈢ 泻热逐水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症,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黄先煮)治上者制宜缓
2.2温下
1.㈣ 温里散寒 通便止痛 寒积里实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㈡ 攻下冷积 温补疲阳 阳虚寒积(脾阳不足)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3.润下
1.㈢ 润肠泄热 行气通便 胃肠燥热 脾约便秘证(津液不足)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躁便秘施。
2.济川煎 ㈢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2.4 逐水
十枣汤 ㈡ 攻逐水饮 悬饮,水肿(实水)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和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枣功效:缓解毒性,益气护胃,减药后反应,培土制水(补脾)服粥养胃
2.5 攻补兼施
黄龙汤 ㈡ 攻下通便 补气养血 阳明腑实 气血不足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1.㈠ 和解少阳伤寒少阳 热入血室 黄疸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病者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㈠ 和解少阳 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硝无双。——呕不下重用生姜 15g
3.㈢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4. ㈢ 开达膜原 避秽化浊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3.2 调和肝脾
1. ㈠ 透郁疏肝理脾(少阴 …… 此处隐藏:1135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棋艺小组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