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布时间:2024-09-20
发布时间:2024-09-20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病
因
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性别、血脂异 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 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胱胺酸 、 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 、病毒和衣原体感染
发病机制 脂肪浸润学说:LDL和VLDL特别是氧化修饰的LDL,经 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平滑肌细胞 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各 种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粥样斑块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粥样斑块实际上是机化 了的血栓,并非真正的粥样斑块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损伤内膜→炎症反 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 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 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与临床类型
正常正常
脂肪条纹
稳定粥样斑块粥样硬化斑块
脂肪条纹
斑块破裂
临床无症状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仅占8.9%
冠心病分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 客观证据 心绞痛:呈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征 心肌梗塞:冠脉闭塞所致心肌坏死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 心脏扩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猝死:心肌缺血→电生理紊乱→猝死 上述五种类型可合并存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非ST段抬高型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ST段抬高型ACS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斑块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键薄纤 维帽
斑块 破裂
巨嗜细 胞增多
大脂核
冠脉完 全堵塞
自发性溶解 修复及管壁重构
冠脉不完 全堵塞
Q 波 心梗
日后高 危病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 无Q波心梗
ACS with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ACS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CK- MB or Troponin
Troponin elevated or not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主要分为: 稳定型(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定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 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 缺氧综合征 机制:心肌氧供与氧耗失衡(氧供 、氧耗 ) 氧供:冠脉直径----冠脉狭窄→氧供 氧耗:心肌收缩力、张力、心率;心率X收缩压 疼痛产生机制: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多肽类物 质)刺激心脏内
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鞘,经胸 交感神经节→大脑
发病机制冠脉供血 心肌耗氧
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求 一过性缺血缺氧
心绞痛(AP)
心肌耗氧 心肌氧耗=心率×收缩压(心肌张力、心肌 收缩力) 心肌从血中提取75%的氧 ——氧需求增加时,就只能依靠血流 量的增加
心肌供氧 冠脉口径
※冠脉循环有很大的血流储备能力: 剧烈活动时 可增加6~7倍 缺氧时亦可增加4~5倍 但冠脉狭窄时,冠脉扩张性↓→血流量↓(相对固定) 冠脉流量 灌注压=主A平均压
动力性狭窄(痉挛)
心绞痛心率 加快 心肌收缩 力加强 心肌张 力增加 冠脉 痉挛 循环血 量减少 冠脉狭 窄固定
心肌耗氧
冠脉供血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发作性胸痛的特点: 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常向左臂内侧、左肩 放射 性质:压迫感、压榨样、紧缩性,偶伴恐惧、濒死感 诱因:劳力、情绪激动、饱餐、寒冷 持续时间:3~5min,不少于1min、不超过15min 缓解方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2分钟缓解 体征: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