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体系研究(2)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高就业竞争力。第四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7—8学期。通过赴国际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构建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下,构建了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外学生、学术研究融合等四个方面。
1.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分析以及借鉴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构建包括三个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是中方教师教授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二是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三是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
在融合式课程体系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优势,形成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一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负责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籍教师负责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动态和跨文化的专业问题。比如,微观经济学采用了“中教”(51学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中教”(30课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二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讲授中方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讲授外籍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采用了“中教”(22学时)+外教(22学时)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主,中方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批改作业、答疑等辅助环节,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课程。
除了共同教授课程,中外教师还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中外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和特色课程。比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中方教师,为每一年度到北京联合大学访问的美国夏令营学生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等专题讲座;为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中国文化等课程。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教师也为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国外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2.融合的师资队伍。由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学术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中方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并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全力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一是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二是选派教师境外进修;三是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对外籍教师开展培训。为了让外籍教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本校的教学要求,尽快融入教学团队,项目组对外籍教师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法律、教师规范、学生的特点等内容的培训。融合
上一篇:嵊泗列岛 门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