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当前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当前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扶贫模式单一、发展不均衡。
目前尽管扶贫的模式比较多,但实践中,金融扶贫主要以扶贫贴息贷款为主。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扶贫贴息资金主要依靠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受制于贴息限额的控制,每年能够获得贴息贷款的农民十分有限。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户的选择上缺乏有效的精准机制,扶贫贴息贷款由于按商业化操作,在投向上往往向非贫困户和产业转移的现象较为普遍。金融扶贫的方式仅局限于贴息贷款,模式单一,国际上小额信贷扶贫手段在我国发展还很不均衡。
2、贫困地区金融生态较差。
贫困与信用总是背道而驰。越是贫困的地方,金融生态越差。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贷款违约率高,导致金融部门对扶贫贷款“惜贷、慎贷”现象严重,贫困地区金融生态建设是金融扶贫必须破解的难题。
3、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贫困地区大多位于交通偏远、自然环境较差的区域,文化教育等公关服务发展滞后,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较弱,当前我国扶贫的模式主要通过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等外部项目的“输血式”扶贫,没有与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提升的“造血式”扶贫结合起来,导致扶贫项目很多,但真正贫困户没有通过扶贫项目的设施实现脱贫致富。
二、新时期金融扶贫政策建议
1、创新和发展金融扶贫模式。一是金融支持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是革命老区,自然风景区,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而且旅游业一般都是当地的首位产业或支柱产业。金融机构可通过支持贫困地区旅游开发,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如我行对国家贫困县石台县牯牛降风景区小火车项目发放扶贫贴息贷款6000万元,支持当地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较好地带动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二是实施产业扶贫。在开展金融扶贫时,可以将龙头企业引进贫困地区,实行”龙头企业+金融+贫困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可有效降低农户的创业风险。三试行“贴改保”。即尝试将财政贴息资金用作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建立贫困地区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制度,逐步建立扶贫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解决扶贫贷款担保难问题,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体制。
2、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贫困地区扶贫贷款担保方式。探索扩大贫困地区抵押担保品范围(农地、宅基地、林权等等),增加金融供给。二是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贫困地区电子化金融服务力度,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如扎实推进“惠农通”工程建设。三是加强银政合作。既要实现金融扶贫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要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加强扶贫政策制定和过程参与,避免金融扶贫只“输血”,不“造血”。四是加强与同业合作。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当地微型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委托贷款,把信贷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贫困农户,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扶贫社会效益最大化。
3、加强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信用环境,优化金融生态,就必须从这二方面入手:一是广泛开展信用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信用观念和意识。加强公民信用教育,净化信用制度的生存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建立诚信政府,发挥政府在信用意识中的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失信公示约束机制,通过道德惩戒,法制惩戒和舆论监督等手段,规范信用秩序,优化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