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汽轮机轴承温度偏高分析
时间:2025-07-04
时间:2025-07-04
超临界600MW汽轮机#1轴承温度偏高分析处理
2007年东汽600MW机组技术经验交流会(资料七)
摘要: 针对东汽超临界600MW汽轮机组在运行中,出现的#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偏高的现象,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采用优化高压调节阀阀序措施,有效解决了#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偏高问题。 关键词:可倾瓦 金属温度 阀序
1、汽轮机本体结构和支持轴承概要 1.1汽轮机本体结构简介
东汽超临界600MW汽轮机(N600-24.2/566(538)/566型),是引进日立公司技术并合作生产,采用高中压合缸,两个低压缸的三缸四排汽的结构形式,高中压转子支承采用可倾瓦轴承、A、B低压转子支承均采用椭圆轴承。配汽方式采用复合喷嘴调节(全周汽+部份进汽)方式。
1.2可倾瓦轴承结构及特点
汽轮机的高中压转子是由#1、#2支持轴承支承,其结构采用六瓦块可倾瓦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上、下半各三块,每块瓦背弧加工成大半径球面,以便可倾瓦自动找中,无论是径向还是轴向,都可以获得最佳位置。即可倾瓦支承在轴承座上,每块瓦在运行时随转子方向自由摆动,以获取适应每块的最佳油楔。装在轴瓦套上的螺纹挂销用间隙配合的形式固定着可倾瓦块,防止其旋转。在轴承下部的瓦块上设有测量瓦块金属温度的双支点热电偶装置。
可倾瓦轴承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汽轮机的高中压转子支承上,这种轴承具有以下特点: (1) 与固定式支持轴承相比,稳定性高。可倾瓦块轴承具有良好的阻尼特性,具有减低转子不平衡响应和抑制不稳定振动的能力(即抗御振动的能力)。
(2) 与椭圆轴承相比,可倾瓦轴承对轴颈的歪斜和轴承载荷(支反力)变化的敏感性较小;但承载能力较椭圆轴承稍低,功率消耗较大。
(3) 轴承钨金采用了日立牌号(WJ2B),最高工作温度达120℃。正常运行温度值∠107~110℃,报警温度值为110~115℃,跳机温度值121℃。结合性能优于传统滑动轴承材料ZSnSb11Cu6。
2、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偏高的现象
从较早投运的部份东汽超临界600MW汽轮机组看,较普遍的存在#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偏高的问题,个别达到报警温度值水平。如华润常熟电厂1#、2#、3#三台、华润阜阳电厂两台、荆门电厂#1、#2机、兰溪电厂1#机600MW超临界机组在新机试运时,均出现#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偏高现象,主要表现在带负荷过程中#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在93~107℃范围变化,当#4调门开启≤10%时,#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会接近报警值(达105.6℃),最高温度达111℃。观察表明,#1可倾瓦轴承金属温度主要是随机组负荷变化而变化,但相应轴振无明显变化。表1摘录了安徽某电厂#1东方超临界600MW汽轮发电机组试运行数据。表明该机组存在#1可倾瓦轴承的金属温度偏高的问题。
表1 安徽某电厂#1超临界600MW机组新机试运行数据摘录
3、现场检查处理情况
针对个别超临界600MW汽轮机在带负荷过程中#1可倾瓦金属属温度偏高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和现场试验。
3.1复测了测温元件(WZPM2-001 Pt100端面铂热电阻)的精度以及检查DCS系统分度的设置情况均正常;并检查了测温元件的安装深度(即端面铂热电阻头的中心距钨金表面的距离为14mm)情况均符合要求。
3.2检查下瓦块与轴颈接触情况;每块可倾瓦的径向摆动量1.8±0.45mm、轴向摆动量1.1±0.28mm和瓦块与前、后油挡的轴向间隙0.75±0.38(单侧),均无异常现象,可以
排除因可倾瓦接触不良、卡涩而造成瓦块局部受力过大温升过高的因素。
3.3将#1可倾瓦轴承的进油节流孔板由设计值Ф18.5mm改为Ф22mm,开机试验情况收益甚微。#1可倾瓦轴承工作金属温度几乎无降低,回油温度(49.8~51.7℃)也无明显变化。证明此轴承的用油量由自身结构限定了(即轴承体的排油孔Ф16.5和瓦体前、后油挡间隙泄油决定的)。
3.4考虑改变轴承工作时的动态载荷降低轴承金属温度。首次在兰溪电厂#1机试运中,经现场调试单位摸索和试验,改变#1可倾瓦轴承在带负荷过程中的动载荷,将高压调节阀的开启曲线顺序进行了优化处理,将原来设计的调节阀的开启曲线顺序分别为CVⅠ+CVⅡ →+CVⅢ →+CVⅣ,改为开启顺序分别为CVⅣ+CVⅡ →+ CVⅢ →+CVⅠ,即将CVⅠ阀和 CVⅣ阀对调处理,收效很好。整个机组带负荷过程中,#1可倾瓦轴承的金属温度不超过90℃。同时轴承的稳定性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实践证明可倾瓦对动载荷变化适应范围较宽。
4、理论分析与论证
4.1从轴承原理方面分析,轴承的温升与轴承参数的影响及降低金属温度的方法
在轴承设计中,一般有以下因子表征轴承特性。 ⑴ 承载能力系数(萨摩菲尔得数) S0 ⑵ 轴承功耗N
Pm 2
…………………………….(公式a)
f Wu
102
fWu
………………… ……………………….(公式b) 102
⑶ 润滑油温升 T 式中:W___轴承载荷 f____摩擦系数
Wfu
…………………… ………………………….(公式c) Cp Q
u____轴径圆周速度
Cp___润滑油工作温度下的比热; ____润滑油工作温度下的密度; Q____润滑油量(与节流孔板孔径有关);
公式c表明,在摩擦系数(f)、轴径圆周速度(u)、润滑油量(Q)等因素 …… 此处隐藏:511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