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
时间:2025-05-03
时间:2025-05-03
学前教育
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三公、三母制度
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第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高度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我们分析评价古代胎教时还应请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胎教实际上也是母教。
不足:
1、夸大了胎教的作用;
2、胎教思想还是初步的,多是经验的简单总结,甚至带有迷信的成分;
3、过于强调礼对孕妇的约束。
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
(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 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第三,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
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第五,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第一,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第三,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第四,儒家思想规范和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基础(经济、思想)
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得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破坏,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参加近代大工业的生产劳动。由家庭完全承担的学前教育已不适应这样的社会现实。这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因此, 从根本上说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虽变法失败,但其思想影响并未消失, 他们对西方儿童教育的介绍,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等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有 :
(1) 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2) 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3) 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4) 提倡女子教育 , 为幼稚师资的培养莫定舆论基础。
《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是我国第一部学制。张百熙、荣庆、张之洞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是随着新教育制度的产生而确立的。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是同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
1. 蒙养院的对象
蒙养院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
2. 蒙养院的设置
“章程”规定,蒙养院不单独设立,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3. 蒙养院课程
“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
教科书由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组成。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的各种教科书。外国家庭教育著作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
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