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进展
时间:2025-05-04
时间:2025-05-04
CCME粼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篇中国心律学科发展现状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进展
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文主要简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性
心动过速(AT)的进展情况。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颤)的进展将单独进行论述。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这两类心动过速的机制清楚,导管消融的效果良好。最近的一项包含了7693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3.2%,AVNRT的成功率略高于AVRT(94.3%vs.90.9%);手术死亡率0.1%;并发症发生率2.9%,其中最常见的是房室传导阻滞(1.4%),需要安装起搏器(0.6%)和穿刺部位血肿(0.3%)[110
2003年磁导航系统开始投入临床使用。术者
通过操作系统调控体内磁性导管的弯曲、旋转与进退方向。Ernst等首先报道了42例AVNRT患者使用
磁导航系统进行消融的临床研究,平均手术时间(145±43)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8.9±6.2)mini2]。
该作者还报道了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的慢径消融手术,表明了磁导航技术在解剖复杂患者中
进行消融的优势【3】。随后的研究证实了该项技术在AVRT患者消融中同样安全有效”J。AVNRT和AVRT导管消融治疗相对来说技术简单,传统导管
消融即可获得良好效果,磁导航辅助下的消融术除了减少x线曝光时间外,在手术成功率等方面的优
势并不明显。
胎儿期和新生儿期发生的AVRT虽然很少见(患
病率约0.1%),但危害严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
法。此类心动过速往往会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自愈。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胎儿时房室间肌纤维的分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胚胎晚期,房室间的肌纤维连
接主要见于右侧游离壁,构成了AVRT的基础,随着
房室间肌纤维连接的消失,心动过速不再发作口1。
2房性心动过速
三维标测技术是AT标测和消融术中有利的辅助手段,能使激动标测的空间定位更为准确,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深了我
们对AT机制的理解。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AT很常
见,主要机制为折返,正确处理这类AT已经成为房
颤导管?肖融工作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内容。
2.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AT最常见起源部位是界嵴、三尖瓣环区域和肺静脉,其他部位还包括房室结周围和冠状窦。通过体表心电图能判定大部分局灶AT的起源部位。若AT时v.导联的P波为负向或正负双向,则起源部位二般在右心房;若起源V,导联的P波为正向或负正双向,则起源部位一般在左心房【6】。
冠状静脉窦内起源的局灶性AT在窦性心律时可
在冠状窦内记录到冠状窦电位,位于A波后;当心
动过速发作时冠状窦电位较体表心电图的P波提前
30一50
ms。此类房速在冠状窦内消融能取得良好的
效果[71。无冠状窦AT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
刘兴鹏等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对这种AT进行了详细的
激动标测,并解释了这种AT激动传导特点的解剖学基础。AT发作时,大部分患者右心房希氏束旁的激动时间略早于左心房前间隔部位,相应的无冠状窦距右心房的距离短于距左心房的距离。通过对人类心脏的组织学检查发现无冠状窦内并无肌纤维,起源于前间隔心外膜的AT和无冠状窦的距离较心内膜更近,所以无冠状窦内消融较心内膜消融更容易毁损病灶【钉。
触发活动是局灶AT的主要机制,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微折返也是局灶AT的机制之一。证据主要包括AT起源部位的电激动时间接近心动过速周
长,局部可以对AT进行拖带。局部微折返性AT往
18
2。。9.2。,。心律学科年度进展报告_
往对腺苷治疗无反应,局部的心房波表现的较为碎裂‘9Ⅲ】。
部分AT患者在心动过速终止后伴有长的窦性停
搏,临床表现为晕厥和黑蒙,有时需要安装起搏器治疗。最近的一项动物试验表明,快速的心房激动可以通过基因表达的改变影响窦房结的离子通道的功能,主要包括I,和I…If的功能异常导致了窦房结功能不全“11。
约1O%的局灶性AT患者会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主要见于持续性和频繁发作的AT患者。84%的心耳起源的AT表现为持续性,所以易患心肌病。相比无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患者,患心动过速心肌病患者的心动过速周长更长,心室率更慢。这两个特点导致患者症状轻,不易早期就诊和治疗,同时慢频率的AT易被误诊为窦性心动过速,延误治疗。97%患者在AT成功消融后的3个月内心功能恢复正常mJ。
2.2医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电生理领域近lO余年最重要的进展是房颤导
管消融术的出现和发展。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主要
内容包括肺静脉前庭消融、左心房线性消融和电位消融。消融形成 …… 此处隐藏:411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第五章 消化系统2
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