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4)
时间:2025-05-02
时间:2025-05-02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该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鹧鸪天·惜别
[宋]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①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转动船舵。
1.从字数看,《鹧鸪天》属于。这两首词都主要用了意象,抒写惜别之情。
2.这两首词都写到送别引起的“恨”。请比较分析“恨”的差异。
答案:
一、1.“意”指远离尘嚣、享受空寂的心境。从所写之景看,作者选取的荒祠、禅房、晚钟、明月、小雨、溪声这些意象映衬静寂空灵的特点,大自然给了作者停机息心的启迪。从所写之人看,乡里的读书人已经不能引为知己,连山里的和尚也变得圆滑世故,这里也有作者对俗世的不满之意。
2.这一联运用对偶、对比映衬的手法。上句从听觉角度写,钟声之所以更加悦耳动听,是因为断断续续的风使得钟声拥有了节奏和韵律。下句从视觉角度写,月亮从云儿的遮掩中出来,反而显得更加明亮。(言之成理即可)
二、1.①前八句表现了对边塞将士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②后十二句表达了对将军奢靡豪华生活的讽刺。
2.①直接描写。运用拟声词“啾飕”“窈窕”写出芦管声音的美妙。②对比。通过与洞箫、横笛的对比来突出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③拟人(夸张)。芦管声调之巧惊动了陌上杨柳、迷惑了园中梅花,写出了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答双关也可,既指眼前杨柳梅花,也暗指《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④侧面烘托。通过对宾客与主人意犹未尽,不肯罢休,卷帘添烛,让美人继续弹奏的描写,突出芦管音乐的魅力。
三、1.参考答案梦中泛舟西湖被雨惊醒后(池荷跳雨)
解析可通过具体意象组合,概括其所写情景。如通过“梦”“舟”“西湖”可概括出第一点情景。通过“雨”“篷声”“池荷”等概括出第二点情景。
2.虚实结合,将梦境与眼前的景巧妙结合;运用比喻,以“珍珠”“水银”作比,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四、1.参考答案杜鹃(子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此词题为“闻杜鹃”,全篇情感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2.参考答案①“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虚实相生(答“对比”也可):“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惨悲凉,这是实写。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②“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用典:以“苏季子”喻抗元英
4
上一篇:月安全生产风险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