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追风筝的人_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_夏云文
发布时间:2024-08-29
发布时间:2024-08-29
追风筝的人
文本研究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
◎夏云文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264000)
过程中所犯下的背叛、诬陷和嫉妒等错误是其救赎
的原因。最终囚禁了他26年的心魔伴着阿米尔的笑容而散去,《追风筝的人》将血缘关系和爱恨情仇描写得感人肺腑,演绎出了一位少年成长和救赎的艰辛历程。
一、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卡勒德·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的年轻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的处女作,小说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的黑马,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三、阿米尔在成长中的救赎
(一)成长过程
1.外在成长。小说从阿米尔的童年写起,尽管过着富裕的生活,阿米尔也深受哈桑崇拜,但是他却始终认为他的父亲不爱他,他幼小心灵的扭曲在12岁时完全爆发,造成了让他用一辈子来还的过错,之后的放下过错、获知真相、救赎完成这几个阶段是其外在成长。
阿米尔在同父亲因为苏联的入侵而流亡到美国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幸福的生活,在获取的过程中,很多磨难也使其得到了锻炼,放下过错的他在一个让他知道真相的电话后拥有了救赎的决心。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的孩子下落不明。愧疚、责任等让他开始了救赎之旅。
在很多方面,阿米尔的外在成长在逐步走向成熟。当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残暴的塔利班恐怖分子手中救出哈桑的孩子,并且对这个孩子负起了养育的责任时,他的外在成长最终得以成熟。阿米尔对自己的过错负责,同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救赎。
2.内在成长。阿米尔从天真到背叛,从心理煎熬到勇于救赎,这种内在成长在小说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来。例如,阿米尔小时候在树上刻下这样一段文字:“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这就证明了当时纯洁的友谊和阿米尔童真的心灵。在风筝大赛上,他的阴暗面展现出来,对哈桑的灾难袖手旁观,他的心灵扭曲走向极端。在流亡去美国的时候,他说道:“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这就是他内心放下错误的证明。当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扰乱了他的生活时,他果断选择了救赎这条路。他的内在一次次成长,内心一次次强大起来,勇敢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历程。
(二)实现成长
追逐风筝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风筝代表着正义和勇气,作者以主人公追逐风筝为线索,展示了主人公成长和救赎的历程。主人公在实现成长的过程中经历挫折磨难,对自己的行为愧疚以及后来的努力救赎,最终实现了成长。
二、《追风筝的人》简介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描述其作品:在每个布满
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并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这也许就是小说受欢迎的缘由。《追风筝的人》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之首,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而媒体更是好评如潮。《华盛顿邮报》认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练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鹤》。”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与救赎之路。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12岁那年,他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斗风筝比赛,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然而想要赢得最终的胜利,必须将剪断的风筝追回来,哈桑在这方面是高手,所以,哈桑承诺去帮阿米尔追回风筝。然而,追到风筝的哈桑却惨遭横祸,目睹一切的阿米尔却袖手旁观,更令人心寒的是阿米尔毫不犹豫地逼哈桑离开。之后,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背井离乡来到美国,但是,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将他平静的异国梦彻底扰乱,真相、责任、愧疚等充斥着他的内心,让他踏上了回阿富汗找哈桑的孩子拉博尔的自我救赎之路。
小说以阿米尔的心灵救赎为主线,在他的成长
177
追风筝的人
文本研究
MangZhong
Literature
总第441期
阿米尔目睹了哈桑的灾难,但是却无动于衷,反而将哈桑赶出家门,自己之后的日子备受煎熬,心灵深受折磨。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受挫。阿米尔在他的救赎之路上困难重重,当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哈桑的孩子时,阿米尔就已经实现了成长。纵观整个故事,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痛苦、蜕变和自我超越使他实现了成长,让他在成长中完成救赎。
四、阿米尔在救赎中实现成长
(一)选择救赎
鲜血是最特别的东西,用鲜血来完成自己的救赎过程就会显得格外的特别。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通过鲜血完成了救赎并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把鲜血看成是一种特别的东西,它不仅意味着重生的希望同时也意味着死亡,许多民族也会用鲜血去祭祀亡灵。鲜血是灵魂的象征,在祭祀中,将鲜血献给天神就可以得到天神的感应,用灵魂来打动天神,从而让天神显灵,保佑一方水土从此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当然鲜血也意味着牺牲与死亡,对于人来说灵魂和鲜血是最重要的,一旦失去了鲜血就等于失去了灵魂,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亡。鲜血还有一种用途,那就是救赎,在祭祀中,身负罪孽的人,通过流血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来告别自己的灵魂,用鲜血来洗净自己的灵魂,从而获得重生。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就是用鲜血来完成自己的救赎的。在营救拉博尔的时候,阿米尔一直遭遇着血腥的场面,在一次又一次的紧急时刻,阿米尔宁愿自己流血也要救人的牺牲精神使他最终完成了营救,并且获得了重生。在鲜血流出来感觉疼痛的时刻,阿米尔终于笑了,他知道自己在奉献,她用鲜血抚平了自己心灵的伤疤。
(二)实现救赎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其他人的指导。在小说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过程中也受到了其他人的指导,但是,最终能够实现救赎完全是靠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奉献精神完成的。
1.道义使然。尽管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曾经对哈桑犯下过种种过错,那是因为他年轻不懂事又是富家子弟。但是其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勇于承认并反省自己的错误,这种精神就十分值得肯定,并且主人公阿米尔是负有道义感的。他能够通过努力去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是值得原谅的。当阿米尔犯下错误之后,他内心一直处于深深的自责中,内心深受煎熬。
2.敢于承担负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后没有勇气承担责任。阿米尔犯错了,但是当他再次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很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只身一人回到巴基斯坦,再次
面对小时候狠狠伤害过的哈桑,遭受内心的谴责,这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当得知哈桑的悲剧后,他又毅然决然地一个人回到喀布尔,一个人面对了很多暴力血腥的场面,这是来自内心的责任感在呼唤着他这么做。除此之外,当他面临死亡时也没有感到丝毫畏惧,这也证明了他可以勇敢地正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那个胆怯、逃避的男孩可以鼓起勇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精神超然。道义感和责任感的指引使得阿米尔完成了自我的救赎,然而,阿米尔将拉博尔带回美国生活并给予其身份是作者为其刻画的精神境界。他是这么介绍拉博尔的:“我爸爸睡了他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做哈桑。现在哈桑死掉了,睡在沙发上的那个男孩是哈桑的儿子。他是我的侄儿。请永远不要叫他‘哈扎拉男
。他有名字,他的名字叫索拉博。”阿米尔的父孩’
亲为了名声一直将这件事隐瞒起来,哈桑的悲剧多半源于此,阿米尔的父亲不敢正视这段历史,没有勇气承担这份过错,然而阿米尔却能勇于对父亲的过错负责并且公开忏悔,这在精神上实现了超然。
对于作者自身而言,何尝不是体现出一种精神的超然?在阿富汗的当前,作者对该国民族与宗教的矛盾担忧,小说体现出该国可以像阿米尔一样,实现成长与救赎,作者的道义感和责任感加上对祖国深厚的爱是更深一层的超然精神境界。
结语
《追风筝的人》凭借着优美的文笔和精巧的叙事方式,再加上成长和救赎的深刻主题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者以美籍阿富汗人的身份审视着现今的阿富汗,在小说中流露出了阿富汗的现实背景下其民族和宗教的矛盾。除此之外,小说表露出各阶层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可以超越族群和宗教隔阂的,小说正视现实矛盾但同时也不忘表露内心,激励阿富汗人民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可见作者心怀祖国的赤子之心。总之,《追风筝的人》告诉我们: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我们要勇敢地去追。
[参考文献]
[1]储卉娟.八月,仰望灿烂千阳[N].中国读书报,2007-08-15.
[2][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田兆元,龙敏.中国盟誓中杀牲掀血行为的动机探讨[J].民族艺术,2001(04).[作者简介]
夏云文(1979—),女,山东乳山人,硕士,滨州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大众文化。
[责任编辑
曲静波]
178
上一篇:药品调剂制度与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