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课件(1)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 张、排比、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 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 联想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凝练、语意含蓄,所以常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 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效果)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 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 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考纲要求有 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一)比喻作用: 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 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 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 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 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 之快。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 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二)比拟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 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
逋《山园小梅》) 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比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析】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 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 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 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 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 纸上。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 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 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 光的明洁。
(三)借代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引人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 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
借代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 (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 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 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借代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 的整体 例析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 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 整个船。 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 娇· 赤壁怀古》
借代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 的事物 例析1: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 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 “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 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 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 指精锐部队。
借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 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 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 它
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 此处隐藏:67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