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对《山居秋暝》的认知解读
发布时间:2024-08-28
发布时间:2024-08-2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77cn.com.cn
图形——背景理论对《山居秋暝》的认知解读
作者:何银萍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2期
摘要:写景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基本上都是通过图形和背景的不断转移和变换给读者呈现千姿百态的画面。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山居秋暝》中的景色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山居秋暝》
一、引言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在西方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实践,但在中国还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古典写景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纷繁多姿,主要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解读过程中都涉及很多认知因素,诗人表达意境的过程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构建一幅图画的过程,读者解读的过程则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的过程. 所以,田园诗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对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进行分析.希望以此能培养一些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古诗的习惯。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对它们不断地进行整理,划分成图形(figure)、背景(ground)和后景(background)来组织语言表达。“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显的部分,是认知的焦点,“背景”是为突显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为相同的,决定图形的因素是完形感知,容易被感知为图形的事物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状和结构。当我们观
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三、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下一篇: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之——38线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