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传播学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 式
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过程论
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1. 2.
1. 2. 3. 4. 5.
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 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 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者伯洛对传播过程的见解: 1.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 限; 2.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 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 影响和变化。 4. 提出了略称为“S-M-C-R”(讯息来源-信息-渠 道-受众)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传播模式
何谓理论? 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 命题和结论。是客观规律的表述。 何谓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的形式。是 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 式”——美 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 务的一种方法”——郭庆光 模式的简约性、直观性、抽象性。
传播学
1.
2. 3. 4.
模式的四大功能: 组织功能:能对资料进行排序和联系,以显 示事先没有看出来的资料之间的相似性和联 系; 预测功能 启发功能 测量功能 ——多伊奇
传播学
第三节 传播过程的几大模式
传播学
传统的线性模式
1.
拉斯维尔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五W”模式。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 果)。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有什么效果 效果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众
——英国学者D·麦奎尔的总结
传播学
拉斯维尔“五W”模式的贡献:1. 2.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 播的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研 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拉斯维尔模式的欠缺之处:1. 2.
直线性: 孤立性
传播学
R.布雷多克的“7W”公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给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学
美国数学家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贡献: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一些设备和技术的分 析,提高了信息科技在传播研究中的地位。
信源讯息
发射器发出的信号
信道
接收器收到的信号 讯息
信宿
噪音源
传播学
德福勒模式:大众传播之设施
控制论模式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反馈之设施
传播学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译码 讯息
译码 解释者 编码
传播学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大量的受众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大量同一的信息
每个接收者 都扮演着 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 角色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个体从属于 群体,在群 体内,讯息 得到再解释 或者加工
传播学
输出信息
媒介
输入信息
日 本 学 者 竹 内 郁 郎:
传 者 符号化体 发信体 受 者 受信体 符号读解体
符号读解体 符号化体 发信体 受信体
受 者
传 者
输入信息
媒介
输出信息
传播学
控制论的贡献与缺陷1.
2.
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 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三种角 色:编码(符号化功能)、译码(接收和符号读解 功能)、释码(意义阐释功能)。 主要缺陷:控制论模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各 “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容易导致传播的无 效性误识。
传播学
社会系统模式
一反以往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微观、只 局限于传播内部机制的研究模式,引入了 社会整体机制,从中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 度综合考察,可称为传播总过程研究或者 系统研究
上一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下一篇:最新劳动法关于病假工资的规定